放大圖片
醞釀近一年的初中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方案終告敲定,目前英中及中中分流的安排至2010年起將成歷史。在新安排下,符合學生能力、老師能力和學校支援配套條件的學校可開辦「彈性班」,以分科、分組等形式採用英文或中文教學。除現時114間英中外,另外約80間中中亦將可開設「彈性班」,令標籤效應得以淡化。教育局同時會在未來5年增撥近10億元推行6大措施(見表),支援中小學的教師英語教學工作,及增設英文師資培訓獎學金,每年資助50人修讀相關大學學位,強化小學英文教育的基礎。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去年提出,將就實施10年的母語教學政策進行微調,取消05年教統會報告書建議的中中英中分流,增加初中生接觸英文的機會。孫明揚、教育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及副局長陳維安等多位官員昨就有關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會見記者。
孫明揚:望淡化標籤效應
教育局建議,全港中學2010年起將不再分為英中及中中,只要按過去兩年派位數據,學校成功取錄的全港首40%的中一生,達到一班人數的85%,即可開辦「彈性班」,以分班、分組、分科及/或分時段等方式以英語學習,「彈性班」開辦情況將每6年作重新檢視。
孫明揚表示,「彈性班」可全部以母語授課,部分科目、時段以英語授課,或全英語學習,可望淡化標籤效應。根據準則,局方預計有約80間中中將可開設「彈性班」,連同目前114間英中,全港提供英語教學的中學有近200間,約佔總數一半。至於中文班仍會以母語教學為主,但容許學校將英文科以外總課時的25%進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學生連同英文科,以英語學習的課時達50%。
下周立會討論 2010年實施
為配合微調,教育局於2010年至2014年斥資近10億元,以6大措施全面支援中小學提升教師資歷工作(詳見附表),包括在中學為由母語轉以英語授課的教師提供培訓及專業支援,提供代課教師;又會進行一項有涉及200間學校的大型研究,發展相關的英語教學資源,同時亦會加強小學英文教育,如以獎學金吸引人才修讀英文教學學位。
教育局亦會就學校教學語言安排進行嚴密監察,學校需要向教育局匯報其安排細節,當局會增設諮詢小組,跟進中學的視學結果,若發現有違規情況,會向學校發出警告及公布其資料。微調方案將於下周四在立法會討論,局方會總結中學的議會代表意見後,再作調整細節,希望今年5月底前敲定內容,夏季前通過行政會議,2010/11學年實施。■ 本報教育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