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兒子快要7歲,……他善於觀察,記心極佳—『奧巴馬』這3個字,竟讓他勾起上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點滴。」
■梁柏堅
茶餐廳的4人座位上,我們一家四口正享用地道美食,牆上的電視傳來熟悉的午間新聞報道的聲音。兒子快要7歲,跟姊姊的個性很不同。女兒隨心隨意,感性主導;他則善於觀察,記心極佳—「奧巴馬」這3個字,竟讓他勾起上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點滴。
「爸爸,我知道,奧巴馬是一個黑人。」兒子一邊說,一邊把筷子半插在他那雪白的肉丸米粉中。「對啊,他是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我一邊把碟上的飯送進口,一邊說。
「我知道,那些白人好衰,不好好對待黑人,所以黑人都投票給奧巴馬,所以他做了總統。」聽見兒子這一句,差點把口中的飯都噴了出來。「啊?你怎麼知道的?」我小心地問。「電視上說的。」兒子答得爽快。
從電視認識世界 照搬簡化邏輯
有時候,小孩子就是愛在成年人面前「露兩手」,好讓自己得到稱讚。電視新聞,受制於電視這種媒體,不能把事事都仔細分析,把前因後果都鉅細無遺地展示,只能抽取最能帶起話題的角度作強調。黑人白人,自然成為焦點,而經常從電視認識世界的小兒,也就把這套經過極度簡化的邏輯,照搬如儀。
我順著兒子的說法,引導他再想多些:「啊,那麼,白人有甚麼做得不好?」兒子的眼珠滾了一滾,打算要在他那個小腦袋中尋找適合的例證,但他想了好一會,卻沒有想到甚麼。於是我又再問:「黑人一定是好的嗎?」當然,兒子對這個問題也是沒答得上。
成人有時像小孩 喜歡逞強
如果我們的對答停在這裡,我相信,兒子所得到的印象就只會是:這些問題還是別問了。試想想,當你每次有新發現,想跟你尊敬的人分享你發現的喜悅,換回來的卻是搭不上嘴的沉默,你還有興趣再分享嗎?你還有興趣再尋找新的發現嗎?
種族問題當然值得深究,但孩子還小,中間的道理還是由他們自己發掘吧。於是我試著把這些黑人白人的言論,帶回孩子的日常經驗中:「似乎好人壞人不能用黑人白人來分啊,就像,小朋友也有好的壞的吧。」女兒聽到這些熟悉的說法,也加入討論,和弟弟一同說說同學中誰人經常做壞事,我也趁機了解一下,孩子們認為怎樣的人才是好才是壞。
有時候,成年人也像小朋友,一有機會就逞強,專挑小朋友來顯自己的威風。這樣做,不單把孩子好發問的好奇心打垮,更令孩子「有樣學樣」,滿足於思考方法中的雕蟲小技──這些把戲,玩得再高明又有甚麼好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