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必然,那是長者的總結;然而,對年輕的生命或心事未竟者,那是永恆的遺憾。所以,死亡成為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老師教曉我們做人,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或至親的死亡。
所以,趙來發在告別人生前於網誌留言:不要怕,有機會再見!顯然,篤信佛教又崇尚靈性的他在幾年來的生死徘徊間和痛苦掙扎中,體悟到生命的極限和輪迴的真諦,相信來生。這樣的一種精神寄託和信仰力量,令死亡這個人生終極議題不再沉重,並勾起朋友們善的回憶。
近年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終結者,八年前有一位上海教師陸幼青,他在被驗出胃癌之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對人生——愛情、親情和友情進行了平靜而真實的思考,並直抒走向死亡的感受,文章以總題《死亡日記》在網絡上發表後,在內地網友間引起很大迴響。
這令我聯想起二○○二年一齣由江青為香港舞蹈團編導的《大地之歌》,那是根據作曲家馬勒同名交響曲、以生命的輪迴作主導的舞蹈詩歌劇。我曾就該劇的創作訪問過江青,在香港經濟低迷的當下,以死亡為主題來編舞會否令人感到沉重?她說:「死亡,在表面看來是一個很消極的態度,但只要你能夠看穿它,把死亡看作是再生的開始,並相信永恆,也就可以坦然地心向彼岸。」
所以,在逾一小時的表演中,舞池縈迴著的不僅是馬勒隱居譜曲時的悲涼情懷,更滲透著再創作者的人生體悟,配以詩意般的舞台和靈巧的舞姿,令死亡從絕望的恐懼轉化為重生的契機,也令觀者接受一次生命從生到死、從消極慨嘆到坦然面對的洗禮。
這雖然是藝術家的昇華之作,但在人際關係相當疏離的快速年代,道別早已是一種常態,如果一個人還有時間面對死神的逼近而非突然間離去,已是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