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貴州省省長林樹森到納雍調研
本報駐貴州記者 何勇 實習記者 宋賢君
從3.6%的森林覆蓋率,到前年的34.21%,納雍用了20多年時間。中共納雍縣委書記宮曉農接受本報專訪時,建議國家開徵「生態修復附加稅」。他說,生態環境保護最大的壓力還是在江河上游地區,這些地區往往又是貧困落後和民族地區,同發達地區相比,他們生存和發展的困難更大,生存、發展、保護三者和群眾的生活習慣、觀念以及現實困難之間利益交叉很難協調,而生態保護和修復關係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要建立一種反哺機制,將有限的公共財政支出效用最大化。
激情大氣規劃納雍
宮曉農,父親是大連人,母親是廣西人,雖然他出生在貴州,但顯然有著海洋文化的影響。這位貴州大學的高材生,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常有驚人之語。對宏觀經濟和縣域經濟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實踐,在農業產業化方面,更是經驗豐富,執政有方。長期的基層工作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磨礪出他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大膽的改革創新精神。
現在,作為主政一方的縣委書記,在謀劃和建設納雍時,便自然蘊涵著一種學者的睿智和理性,同時不乏北方人的激情和大氣。
宮曉農說,納雍縣過去是國家級貧困縣,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扶持縣,根源還是在生態和產業上。上世紀80年代末,全縣生態覆蓋率3.6%,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石漠化加劇,自然災害頻發。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530.3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2.5%,每年旱、澇、風、雹、倒春寒等自然災害多達30餘次,陷入了「人口膨脹、經濟貧困、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困境。
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親自倡導,並經國務院正式批准的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國家級實驗區的成立,正式吹響了納雍生態建設的號角。20年來,通過一系列生物治理、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生態工程建設,實現了每年森林覆蓋率淨增1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現在達到34.21%,這是非常寶貴的。
煤業反哺生態的納雍實踐
納雍縣25°以上坡耕地佔耕地總面積的41%,2002年後,由於中央財政對退耕還林補貼資金沒有增加,還有大量未退耕還林的耕地怎麼辦,政府必須提供大量的樹苗給群眾,而之前的退耕還草、還茶等由於生長周期還未見效益,也必須用公共財政來補貼,這就需要一個生態建設基金來補償。而縣級財政的困難是眾所周知的。
貴州省政府要求各地方在煤炭開採方面探索生態修復機制。納雍縣是產煤大縣,也是煤電大縣,根據實際情況,鄉鎮煤礦開採的技術含量和回採等對資源的利用程度還不如大型煤礦,對環境的影響和治理成本也較大,就率先動員鄉鎮煤礦出資捐助,通過縣委政府耐心細緻的做工作,考慮到社會效益,鄉鎮煤礦也樂意每開採一噸煤捐贈5元錢設立生態建設基金,作為對地方生態建設的支持。同時,地方政府和有關單位將在安全生產、自身建設等方面為鄉鎮煤礦提供服務。問題迎刃而解。這項規定已於2008年8月起正式實施。今年鄉鎮煤礦產量400萬噸,預計生態建設基金將達2000萬元。
利用這個基金,納雍縣對大量25°以上未完成退耕還林的坡耕地進行了還林、還草、還茶、還經濟林果,並進行鼓勵和獎勵,每畝每年補助200斤原糧(納雍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連續三年,為每個農戶建卡,按當年十月原糧的市場價折合成現金直接存到農戶的銀行卡上。對農民來說,這是最實惠最公平的。
有了政策和資金保障,在退耕還林和石漠化治理方面就大有作為了。納雍縣把目標定為3個10萬畝,三年完成,從2009年開始實施,即10萬畝優質牧草、10萬畝茶葉、10萬畝經濟林果。根據海拔高低、自然條件和生態要求,因地制宜,高海拔種牧草、中高海拔種茶葉、中低海拔發展經濟林果。同時,在種植上要求具備一定規模,形成連片種植,才能享受到補貼,這樣更有利於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既實現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又產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並鞏固了開發扶貧成果。現在已完成1個萬畝牧草基地,1.2個萬畝茶葉基地,2.21個萬畝經果林基地。
當然,為鼓勵群眾的積極性,有些地方實在不具備連片種植、不成規模的,納雍縣也積極支持,免費發放樹苗、茶苗、草種等。這樣既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又讓群眾有充分的自主權。
宮曉農輕鬆而自信地笑著說,生態效益體現了,經濟效益保證了,社會效益就出來了。 (除署名外,本版圖片均由納雍縣委宣傳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