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吉勇:從現在起,我們要想盡辦法,每年增加2個百分點,到2020年,力爭達到55%的森林覆蓋率。
——畢節地區行署專員張吉勇專訪
本報駐貴州記者 周亞明、張涵坤、何勇 實習記者 宋賢君
「二十年前,我們森林的覆蓋率是14.92%,現在已經達到了36.77%,每年增長1.04個百分點。」
作為畢節地區的最高行政首長,張吉勇2月17日上午11:40左右接到書面採訪提綱後,12:30即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一見面,就把畢節地區生態建設的家底交待得清清楚楚。
張吉勇說,從現在起,我們要想盡辦法,每年增加2個百分點,到2020年,力爭達到55%的森林覆蓋率。
差點被開除「球籍」
陪同採訪的一位當地人講起一件事。二十多年前,全國政協民主黨派中央的一位領導在畢節赫章縣古達鄉調研時,被當地土法煉鋅導致的滿目瘡痍深深震驚,說了一句流傳至今的話,「再不治理生態,古達將被開除地球球籍」。
古達的情況似乎極端了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畢節地區面臨的困局。越生越窮,越窮越生,有限耕地的產出,承載不了過量人口帶來的巨大壓力,就把森林砍掉,包穀種到山上。大雨一來,土往下走,岩石出露,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改變貧困面貌的強烈衝動,又衍生出土法煉鋅、土法煉焦的四面開花、處處冒煙,使原本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
1988年,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倡導、國務院批准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為標誌,畢節拉開了生態修復和建設的大幕。張吉勇介紹,在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兩江」上游治理、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世界銀行貸款項目「3356工程」等幾十項工程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支撐畢節二十多年來森林覆蓋率每年一個點以上的增長。
煤裡提錢,今起每年新增90萬畝森林
張吉勇坦陳,「過去的二十多年是基礎,也是最難的,因為那是在一種被嚴重破壞並持續惡化的基礎上恢復生態」。畢節勒緊褲腰帶,牙齒逢裡省錢,硬是從緊巴巴的財政每年擠出幾千萬,投入到不能立竿見影的生態恢復上。張吉勇算了一個大賬,中央各部委下達的項目、加上民主黨派中央幫忙爭取的各個項目,畢節地區投入生態恢復的資金,每年都在一個億以上。
張吉勇盤點,過去二十年,畢節累計增加森林面積1367萬畝,平均每年增加森林覆蓋率1.04個百分點,約等於每年新增45萬畝森林面積。今後如果每年要增加兩個點,就等於每年新增90萬畝森林面積。
除了按原有途徑爭取生態建設資金和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外,畢節準備從煤炭等礦業開發裡提取資金,支撐每年兩個點的增長。張吉勇打算,煤炭調節基金解決一部分,再從每噸煤炭收取一到二元的生態建設基金。現在,畢節每年的煤炭產量是3200萬噸,未來五年還會發展到4000萬噸至7000萬噸之間。「如果每噸收1.5元,每年就可提取6000萬至1億元以上。這樣,就能基本補齊生態建設資金缺口。」
張吉勇說,我們深知生態惡化的極端危害性,也從生態建設中嘗到了甜頭。不管煤裡提錢有沒有難度、難度多大,都要堅決搞,現在已進入制定細則的操作層面。
長江上下游省區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張先生認為,生態問題,應該全國一盤棋,產業佈局當中就應該考慮到。張先生說,畢節是長江的源頭之一。上游環境污染了,生態破壞了,受害的也包括中下游。因此生態建設不光是上游的問題,更是中下游的問題。我們犧牲產業發展速度,投入巨資恢復生態,下游、中游省區也從中受益。因此,中下游應該反哺上游,反哺畢節,應該在長三角、珠三角這個背景下來認識畢節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張吉勇說,國家的補償畢竟是有限的,他建議,國家在考慮補償上游的同時,支持上游開發一些綠色產業;從轉移支付的角度,支持上游建設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裝置,等等。
三項目擴內需保生態
畢節因應當前形勢的對策頗具「生態」特色。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力擴內需保增長的調子以後,畢節提出了草海、赤水河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和石漠化防治三大項目。張吉勇希望通過記者的報道引起各方面重視,盡快批准上馬這幾個項目。
張吉勇說,草海項目報了39個億。他介紹,草海是調節雲貴高原氣候的總閘,是雲貴高原上面最重要的濕地資源,對它的保護,實際上保護周圍幾個省的生態。烏江源實際是從草海起步的,源頭治理不好,烏江、長江的治理就是空談,現在專家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全國人大、政協的幾位副委員長、副主席已經提出這個問題。國家要在草海沒有惡化到非常嚴重程度前花錢治理草海,宜早不宜遲。
第二個項目就是赤水河上游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赤水河是茅台酒的水源地,我們上游生態好了,才能保住國酒茅台,下游老百姓才能安居。
第三個就是石漠化的防治。全國試點貴州有55個縣,每年中央給每個縣1000萬。張吉勇建議給貴州石漠化嚴重的地區更大的傾斜。「不能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畢節地區石漠化非常嚴重,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投入應該更大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