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堪稱絕世風水寶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觀景長廊。

 天下之奇在五嶽,五嶽之氣歸凌雲。蜀山靈秀屬凌雲,水木清華遠俗氛;九頂煙中鸞風嘯,仙音不與世間聞。

 朱雀英姿:朱雀山位於凌雲山前岸,全山長數公里。站在朱雀山兩側觀看,可見朱雀像大鵬,居高臨下,雄視遠山,有展翅欲飛之勢。站在朱雀山觀景點,前為三清殿,後為玄武山,左為青龍山,右為白虎山,下為凌雲湖,與風水學有理對比,實屬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對應「中華五嶽真形圖」,道家關於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理論在凌雲山得到驚人的契合玄機。中華大地五行之氣,以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為表徵。凌雲山集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和位於「四相」中央的無極能量回音場之氣於一山,對應之工整方寸不差,舉世罕見。

 玄武神韻:山頂似龜背,山前左右山根似龜兩前腳;中間一巨石從龜殼伸出,恰似靈龜之頭。古人在靈龜頭上鑿有一墓穴,當地鄉民在裡供有一尊送子觀音,據說有求必應,很靈驗的。山後兩側山根似兩後腳蹬起,後面有龜尾,形象完整無缺。真武宮、老君閣就座落在龜背上,特別是真武宮右側有很多巨石,形體酷似龜形,惟妙惟肖,極盡天地造化,龜背上的甲紋蒼老古樸雄渾,好似悠久歲月留下的烙印,栩栩如生。

 青龍朝聖:看青龍頭與神龜頭,口對口,龜蛇化氣之說真實不虛,傳說中的龜蛇化氣之說,在此得到真真切切的印證。青龍山四周懸崖峭壁,形似一條巨龍向道觀朝拜。山體長330米,最寬處33米,含藏著「三月三日朝靈山」之玄機。青龍山上一片蒼松,其間無數奇異巨石,石體斑駁陸離,鱗甲酷似各種龍形。站在青龍山上觀看龍山四周,山下石林如龍似蛋。各種龍形,應有盡有,活脫脫一個龍的現實世界。

 白虎雄風:一尊臥虎雄踞於莽莽蒼蒼的松林中,陣陣松濤如虎嘯聲聲,令人膽顫心驚,毛骨悚然,真是形意俱足!有詩云:「高崗隱臥肅氣增,長風入松伴虎鳴;鳥飛兔奔魂俱失,妖邪那敢近凌雲。」

 凌雲「四相」之奇,舉世稱認。中國勘輿學界普遍認為,凌雲山微縮五嶽奇觀,自然生成四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乃中國風水文化活標本。風水學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人的住宅與自然環境之間構成的和諧關係學。」也稱「天、地、人與陰陽宅之間構成的關係學。」古人稱之為勘輿術,現在稱之為《勘輿學》。勘輿,就是研究天地人之間關係的學說,現在有些高校就開設了勘輿學課程。這是一門深奧的學說,與《易經》、《環境學》、《地磁場》等學說有著密切的關聯。

 著名地理風水學專家、北京大學於希賢教授的高徒—四川師範大學旅遊資源開發規劃研究室主任、北大博士李曉波在考察凌雲山時說:「以前研究風水學以『四相五行』為最理想的風水寶地,但都只是傳說中的、抽象的、理想中的、書本上的,而今看到凌雲山四相形神兼備,令人信服。凌雲山正成為大專院校研究東方建築風水學、地理堪輿術的活標本。」「四相五行將吸引更多世界遊客蜂擁而來,考察探秘。」「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象徵意義的四相五行,表現了西方文化所沒有的東方文化奧秘。這一國內罕見的自然景觀,將為南充乃至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錦上添花。」

 中華大地五行之氣又以五嶽為代表:南嶽衡山—朱雀屬火,北嶽恆山—玄武屬水,東嶽泰山—青龍屬木,西嶽華山—白虎屬金,中嶽嵩山—中央后土屬土。而凌雲山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於一體,則是中華大地五行之縮影。朱雀欣舞,玄武垂首,青龍環繞,白虎馴伏,凌雲山原始地貌分佈暗合易經八卦和道家五行學說。已故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大師朝山時,觀此奇景,讚為「舉世罕見」。

相關新聞
京港高鐵 提前8年完工 (圖)
內地段提早竣工 香港段或未能配合 (圖)
不少城市引入高鐵擴版圖 (圖)
李榮融:央企去年利潤逾6千億 (圖)
賭王逛古董店 直言價錢太貴 (圖)
胡漢清提案: 人民幣列港法定貨幣 (圖)
李國章籲增科普投資 建議內地多設科學館 (圖)
港澳抗海嘯 中央有信心 (圖)
太座披露 林毅夫在世行獲尊重 (圖)
侯鏡如之子侯伯文 建議放開二胎限制 (圖)
名作家二月河: 山寨文化「不解渴」 (圖)
世忠志忠同一人 名字烏龍驚老記
台灣代表籲設擔保基金 「輸血」融資困難台企
人代委員倡議 兩岸簽經合協議 (圖)
台灣代表團 雖迷你卻溫馨
「兩高」報告:查處4省部級高官 (圖)
屈萬祥:要杜絕公款出國遊 (圖)
今年嚴打經濟犯罪 著力解決司法不公 (圖)
網絡反腐顯威力 須聯手司法「正規軍」 (圖)
官員財產申報制 試點有望擴大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