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隨著清遠惠民重點工程的動工,必將引領清遠新一輪大發展。
清遠市委書記陳家記說,清遠距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不足百公里,但在珠三角蓬勃發展的20多年裡,清遠裹足不前。2002年,珠三角人均GDP超過5200美元,清遠人均GDP卻不足1000美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42%,一度被稱為發展中的「寒極」。「近年來,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後發優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默默無聞的粵北地市崛起為廣東省工業十強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躍居全省前列,成為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樣板」。那麼,在慠造清遠現象的過程中,清遠有哪些經驗?
服務是招商強大引力
陳家記說,「針對清遠基礎差、底子薄的實際,近年來我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視招商引資,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利用委託招商、代理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形式,為全市擴大招商引資注入新的動力」。同時,陳家記說,堅持把招商引資主體下移,充分發揮基層的招商引資作用,堅持兌現政策,以政府誠信留住引入的企業,堅持高效服務,把服務變為招商的強大吸引力。
三個轉變 優化經濟結構
陳家記表示,清遠前移結構調整關口,在招商引資上力爭實現「三個轉變」:從「飢不擇食」轉變為講規模、講技術、講效益,從層層加碼給優惠政策轉變為嚴格按統一政策辦事,從粗放招商轉變為集約招商,做強支柱產業,拓展產業鏈,打造「經濟航母」。
「同時,我們通過引進外資和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陳家記說,一方面不斷調整完善工業所有制結構,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促進產業結構轉變,加快科技型支柱產業發展步伐。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我市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迅速提升,「2008年在廣東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總分前10位的縣有兩個在清遠」。
優化公共服務 破除體制障礙
陳家記說,「新世紀以來,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努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一是徹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對審批事項進行集中清理,總共減少了66%的審批核准事項。在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時,我們積極創新行政運行機制,市級和各區縣設置行政服務中心,構建統一、高效的服務流程,以超市形式直接面對社會公眾,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廣泛推行政務公開,增加了決策和行政運行的透明度。
二是徹底切斷政府與企業的「臍帶」。大力推進企業改革轉制,積極調整和優化國有資本佈局和結構,使政府從直接辦企業的事務中解脫出來。
三是大力精簡機構和人員,推進教育、衛生等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公共資源的服務效率。
四是理順財政體制,清理市級機關部門「小金庫」,統一公務員工資標準,同時建立市和區縣「利益共同體」,調動各級政府謀求發展的積極性。
五是嚴格落實工作責任制,實行績效評估、過錯追究、獎優罰劣制度,健全組織考核和群眾評議相結合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政府建設的公眾參與度。
四大統籌促發展
陳家記表示,四大統籌是促進清遠快速發展的利器。
首先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在徵用建設性用地時,堅持按最高標準補償,在發放種糧補貼和生態公益林補貼時堅持不打折扣。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
二是統籌區域發展,重點加強民族落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鼓勵和支持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通過生產經營、技術輸出、兼併收購、資產重組、加工裝配等合作方式,積極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產業,培育民族落後地區的發展能力。
三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對省定貧困線以下的城鄉居民實現應保盡保;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著力培育新型農民;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紮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整合衛生資源,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所有農村人口病有所醫。
四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發展工業的同時突出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全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綠地」工程,堅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陳家記強調說,「總結清遠跨越式發展的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趕超必須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力的綜合措施,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他說,如果說有什麼經驗,那就是:培育內在動力和活力是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礎,工業園區引領和帶動是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引入先進生產力是欠發達地區提升發展能力的有效措施,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實現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