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李卓賢 圖:洪永起
在一般高等學府的中文教程與研究中,現代文學慣性被視為一個相對清新與年輕的範疇。假如說古典文學是知識體系中累積經年的佳釀,現代文學則是諸般創建、重構與實驗的新品牌。有趣的是與復旦大學著名學者、嶺南大學訪問學人陳思和教授訪談期間,「五四新文學」、「晚清現代文學」、「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等等挾新之名的文學思潮,早已在我們的對話中,成為今天學院裡大量討論與複製的論題,也是一門出現中年危機的顯學。
在現代文學研究的領域上,陳思和曾界定過兩種形式發展,一是與社會發展和生活同步、廣為大眾接受的常態文學;另一種是突然爆發,嘗試衝擊社會的先鋒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已納入世界的範疇,往往常態發展跟先鋒文學總交錯在一起,常態的文學包括通俗文學,也有純文學,它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給正常的讀者看,還有另一種突變,就是先鋒。」
心平氣和的吶喊與流言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我們耳熟能詳的有三次文學的先鋒,一是五四新文學,一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學。「先鋒是超前的,對文學影響很大,但也是短暫的,過一段時間就消失。」如理解陳思和的說法,應該說先鋒沒有消失,它們要麼就融進了正常的話語中,要麼就變得更激進。以中國為例,先鋒或改變了主流的語言與意識形態,或融入抗戰的時代需要,或為國家意識形態掌控。
可能在較粗糙的看法與分類中,通俗文學未被納入五四新文學傳統,而通俗文學的價值,自有陳思和作為上海研究者經年在學術研究中強調的價值,然而在他整個學術架構上,認為無所謂通俗或網路文學,皆因社會隨著科學與生活發展到一定高度,總會有些需要出現。
「先鋒總是被邊緣化的,不可能成為主流,它是最初從邊緣出發去衝擊主流,使常態產生突變,先鋒的精神慢慢融入到常態裡去,接受後又不先鋒了。」
「先鋒和常態兩個單位的話,它們面對的問題就不一樣。先鋒文學是反對市場,強調文學超前的,這樣看很多文學包括網上的都不是文學;但是換個常態的角度,滿足大家生活的狀態,一種精神上的娛樂與享受,那很多文學都可以融入到常態文學去。」他指出如果從上述的這個角度去看,現今現代文學的範圍實在太狹了,論者的評價雖然自有不同,但在文學史上,我們必須正視這種存在。
先鋒文學並非主流,主流的是文學史論述:「如果你是先鋒作家,我寫你一百頁;但你是一般的作家,我寫你一頁,你看了文學史,通過教育令人覺得先鋒作家很重要,其實可能你寫一頁的作者,比一百頁作家的讀者賣得多。」
那是不是需要重寫文學史呢?作為一位寫過多部文學史如《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的學者,陳思和認為過去的文學史都是因為政治需要而編的,文學史觀念已根深締固。「我認為今後常態文學發展,應該出現慢慢發展出一種更心平氣和的,更重視客觀的文學史,現在都不太正常。」
只有年輕才會有革命
感覺先鋒的都是年輕人。「年輕的人有一種衝破規章的態度,而常態文學都是和生活連結在一起,我們話語和社會是共謀起來的意識形態。」正因為先鋒出來,往往官方不接受,老百姓也不接受,只有年輕人才接受,才能衝擊這個社會。
有些年輕作家經常被網民叱罵,那他們是不是先鋒呢?「那就要看具體,你說的是八零後吧?就像韓寒和郭敬明那樣,現在已談不上先鋒了,因為媒體包裝他們,一定要適應讀者需要,適應社會需要,但是他們剛剛出來的時候的確有先鋒色彩。」陳思和談起了以前他和《萌芽》雜誌主編、內地學院和作家一起舉辦「新概念作文大賽」,令整個社會嘩然,對本來的高考制度作衝擊,讓孩子自由發揮自己的思想,但因為中國社會的力量太大了,這最後又變成一個規範。韓寒是以反高考的形象出現,但當你有一個韓寒,又有一個郭敬明,整個社會最終都在模仿。
那你認為現在還有沒有先鋒嗎?
「大陸這幾年已看不到。中國現在都是中年化,五四的時候都是青年化,巴金、曹禺、張愛玲都是二十幾歲時寫一部小說成名天下,現在文壇最受關注的,卻是四十至五十歲的作家,甚至年紀還比我大一點的。」
「大概我做了一個統計,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前半是比較多,就像余華、蘇童、格非;六零年代後半就不多,而七零年代出生的作家就很少;八零以後影響很大,但都在網上了。」
「那就意味我們的主流文學是要發生變化,現在當紅作家總有天會老,很難指望六、七十歲的人再寫出好作品。如果我們的文學保持主流的規範,那我們的質量就下降了;另外就是換規範,按現在的規範,但那個只是在網上的。反正我們認的作家,他們只是模仿前人寫的。也就是說,現在的作品未必是好,但他們有他們時代的東西;雖然媒體有包裝的嫌疑,這個過程將會有新的作家出現。」
「因此,真正的先鋒會在八零以後才會出現。」陳思和提及今天的作家都很受歡迎,但也就因而不先鋒變成主流了,接近三十大關的他們,難保將來都會被顛覆,從而產生更新的東西。
不過讓陳思和關注的,是現今學院雖產生很多博士生,但做文學批評的新學者不多。當中一個問題是學院派都在引導學生做經典,使他們與生活脫離,與今天的社會和作家都沒有關係。「以前我們是每一代作家和評論家都一起出生的,現在脫節得很厲害。」
現代文學視野的異數
是次陳思和來香港,是受嶺南大學舉辦的「中國現代文學傑出學者訪問計劃」邀請,成為第一位訪問教授。剛於3月6日,他以「從『少年情懷』到『中年危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視角」為題講述中國當代文壇轉捩點。在接下來的3月20至21日,他與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王德威教授及嶺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許子東教授三地學府合作,舉辦「當代文學六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賽馬會傑出現代文學訪問教授計劃」為期五年,每年會邀請知名學者到嶺大教授中國文學、舉行公開演講、舉辦學術活動等。
事實上陳思和並不是第一次來港,在二十年前也曾受邀到中文大學做訪問,那時已覺得香港在現代文學教研方面有一定實力。今度再臨香江,所感到的是和二十年前不一樣,亦留意到嶺南大學等學院有很強的現代文學梯隊。
他認同香港文學在現代文學的特殊地位。而在內地的文學研究中,也有出現一些受關注的香港作者,但因為他們本身用普通話寫作,來港時在內地也有一定名氣,是以現今的文學史書寫,忽略了香港本土的,以粵語為母語去創作的作家。另一方面香港在純文學與俚俗之間,又有很多如流行小說、雜文等在市場流通的東西,加上影視文化處於強勢,本土作家都能從多個領域跳來跳去,既會寫純文學、又可以是流行作品、更可以改編成電影,香港文學自有其功能,如果能放在另一個文學視野來考察,也是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