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分擔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要務
本報駐內蒙古記者 郭建麗
陽春三月,中華大地艷陽高照,內蒙古鄂爾多斯捷報頻傳。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批煤製油示範項目,繼央企巨頭「神華」首條煤直接液化生產線試產並出油,內蒙古伊泰集團首條年產16-18萬噸煤間接液化生產線於3月20日上午9時38分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正式出油。浩瀚「煤海」盡成「油田」將從藍圖走出,亞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將誕生於此。
煤製油產業對於中國緩解能源壓力,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這條路同時也充滿了風險與挑戰,需要大無畏的勇氣和魄力,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尤其是要有勇於分擔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要務的高度社會責任感。伊泰集團的成功產油,無論未來風雲如何變幻,他們的探索與實踐,必將給中國煤製油產業做出從理論到實踐的示範,也必將在中國能源發展史上乃至世界能源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伊泰冀建500萬噸級的間接煤製油項目,此次開車的是年產16-18萬噸的煤製油首條生產線,總投資20多億元。主產品為柴油、石腦油、LPG等,所產柴油可直接用於柴油車輛,經實驗檢測,柴油車尾汽排放符合歐洲V號標準,其比普通柴油節油8%-12%,該油品是目前世界最潔淨的液體燃料之一,也可作為調和油,使普通柴油變為優質柴油。伊泰煤製油的投產,意味著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技術由實驗室到中試、再進一步放大到工業化示範生產,目前在國內尚屬首例,也意味著中國能源領域完全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嶄新的工廠走向歷史前台。利用自有核心技術,開發石油替代產品,不僅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中國煤基合成油產業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國內煤炭產業提升、轉化,建設新型能源工業基地的標誌性工程,極具典範意義。同時它也是內蒙古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煤化工產業,振興區域經濟、帶動相關產業集群發展的龍頭項目。
分擔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要務
國際油價從一路飆升到跌入谷底,不斷觸動著世界經濟的敏感神經。石油作為當今人類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之一,伴隨石油需求的激增,石油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能源危機的代名詞。中國富煤炭少油氣的資源稟賦卻是不爭的事實。自1993年以來,中國每年石油進口量都在急劇增長,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1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量為3.5億噸,原油產量為兩億噸,原油缺口將達到1.5億噸,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將超過40%,供不應求的石油產量與儲量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最大原油消費國之一。專家預測國際原油價格目前的谷底絕不會長久,今後不斷提高的消費量和暴漲的油價,會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開始探索能源替代產業的可行性。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的《煤炭工業發展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完成煤炭液化的工業化示範,並將石油替代工程列入《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建設重點。長遠來看,煤製油產業對於中國緩解能源壓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由此,飽受質疑和爭論的煤製油戰略終於浮出水面。然而,煤製油項目以其巨額資金投入和高聳的技術壁壘,決定了該項目是極少數實力雄厚的大集團可操縱的項目。對於率先涉水煤製油的伊泰,將產業延伸與戰略轉移的目標定位到煤製油領域,冀建中國煤製油基地的宏圖大略,隨著順利產油而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