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伊泰集團總經理張東海手中的這桶油,是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桶煤製油品,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要求將第一桶煤製油收藏到內蒙古博物館。
煤製油項目啟始之初就爭議不斷,伴隨著很多反對的聲音,曾有人質疑煤製油項目是用一種稀缺資源替代另一種稀缺資源。較大的耗水量,以及給環境帶來的壓力是其目前難以解決的「硬傷」。更讓眾多想參與其中的企業無法釋懷的是巨額資金投入,從項目投產到盈利,需要磨合過程,現階段不可能產生規模效益。作為目前全球只有南非薩索爾公司擁有成熟技術與720萬噸的規模生產能力,別國只有實驗室的成果。在國內尚沒有成功的工業運作,可資借鑒的樣板,技術集成風險,油價波動風險等。在今後產業格局變量頗多的情況下,伊泰無疑承擔著巨大的投資風險。
伊泰集團董事長張雙旺分析說,從國家能源安全層面看,發展煤製油產業意義重大,而且污染可以通過技術革新、清潔生產克服。至於技術風險,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煤製油技術產生時相比,目前我國的化學工業技術、裝備已不可同日而語,技術風險較低,產業化周期也將大為縮短。
世界上搞能源研究的無不是政府牽頭或有大財團背景,如esso(埃索)、shell(荷蘭皇家殼牌)等,伊泰從技術、設備到資金,首條煤製油生產線投入的20多億元,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伊泰集團本著從解決國家能源戰略問題出發,為使國內煤變油自主知識產權盡快實現產業化,為國家煤變油能源戰略的實施,承擔了國家重大項目研發及產業化風險。產業報國,勇於創新,敢為人先,永遠是伊泰人賴以發展的精神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