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推廣香港藝術家 X 藝術概念商品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展覽的衍生紀念品

文:謝燕舞 Art Products Promotion 總監

 3月28日在「熊人──林曉東個展」的對話環節中,意外地發現在座大部分是學生。大家對創作和概念的好奇並不太大,卻對是次展覽將藝術家創作概念商品化推廣的手法有許多質疑(註1),言語間嗅到的是:大家似乎先設了藝術家這一身份象徵的是刻苦耐勞,最應該做的是無私的奉獻 (包括時間和金錢)。無他,這也是我在學生時代的先設想法。當投身藝術事業裡,才驚覺這先設的荒謬,難道要做藝術就要身兼數職,真要不吃飯不睡覺才有創作空間和時間?為何在任何一個其他文化範疇裡卻不會有如此的假設呢?然而這就是香港藝術家的現狀,反映出藝術在香港人眼中的不受重視和藝術家的不受尊重。歸根究底,亦是藝術討論的欠缺。

 20世紀杜象(Marcel Duchamp)以「噴泉」(Foutain)揭開了「以觀念動搖藝術權威性」年代的序幕,演變至今日,藝術家作品成為點石成金的象徵,藝術市場亦是財團的投資重點之一。可是杜象的偉大不是造就了日後的點石成金,而是他對藝術品過去那「唯一」和「不可重複」的挑釁,從而引起至今仍爭論不休的當代藝術本質內容的討論。

 過往幾年越來越少去參與藝術家對話或講座,原因是那往往只像是小圈子朋友聚會,認識的是去捧場,不認識的話則感到既聽不到有關藝術的討論內容,也無參與討論的空間。或許因此,藝術家與傳媒的關係如何則成為了是否被宣傳的關鍵。而對藝術本質和藝術家作品內容的討論,則一直以來不受重視。

 前述的假設和藝術討論氣氛的薄弱其實息息相關,亦反映出香港藝術家一直欠缺良好的推廣和宣傳。我們常常聽到觀眾慨嘆藝術展覽的宣傳不足,所以難找到好的藝術欣賞渠道。這是實情,卻同時看到藝術家和小團體的艱辛,以及香港藝術事業生態的不健康發展。在欠缺成熟的藝術推廣和藝術討論的環境裡,藝術家要做一次展覽—說的是從創作、製造展品到展覽宣傳、展覽行政及管理—均是由藝術家一手包辦(這裡還沒有包括申請資助及計劃書等前期工作)。至於藝術討論,亦因為欠缺有質素的評論人而往往被置於最後。

 參考歐美的情況,藝術推廣行業是多種角色的互補。博物館如巴黎龐比度中心常有大型的年青藝術家專題推廣項目,但更重要的是當地必有專業藝術評論家帶起討論、藝術概念商品作為潮流指標的普及化,以及中介機構的主力宣傳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協助,而藝術家的確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專注創作。

 再以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為例,他於1987年舉辦的最後一個展覽是在意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對街的一間畫廊展出一系列關於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作品,是參照在美國的旅遊商店找來的粗糙石膏版面複製品而做的手繪和絲印版本。而聖瑪利亞感恩教堂裡有《最後的晚餐》原作。去畫廊的人首先被邀請去教堂看原作,然後穿過馬路去看沃荷的版本(註2)。沃荷的作品重要之處本不是現在所見的高價被膜拜,而是其以複製概念來顛覆舊有規條和引發大眾與傳媒對藝術內容的討論及反思。

 有趣的是,普羅大眾對沃荷的認識,從來不會是因膜拜原作及高價收藏其作品而來,而往往是透過其作品的普及商品而來。那就是以其作品為主體的藝術商品/紀念品的出售推廣,簡單至一本圖冊、一件T-shirt、一張明信片。

 香港當代藝術十多年來仍然只停留在做展覽的層面,而致力推廣本地當代藝術的藝術空間/機構亦不多於10間(商業畫廊除外)。現況如此,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成熟的藝術本質討論和以藝術副產品來普及藝術內容,正正是當前香港最需要的當代藝術及藝術家推廣要素。

(註1)

 「熊人」─林曉東個展,展出的同時出售紀念商品如氣球、T-shirt、布袋及限量版的複製作品,目的是以此姿態帶出對藝術收藏方式的探討及可能性。

(註2)

 沃荷在他的最後一次訪談裡提到兩個教皇「歐洲的教皇和美國的教皇」,而過往要是將兩個耶穌放在一張畫裡是一種褻瀆。他是次的展覽正是同時展出了兩個耶穌。

參考:Kenneth Goldsmith 編:《我將是你的鏡子──安迪.沃荷訪談精選》

展覽資料:

 「熊人」─林曉東個展 (展至4月26日);

「我的DOTDOTDOT氣球設計比賽」入圍展覽 (4月11日至26日)

APP主辦,地點:1a空間,牛棚藝術村

相關新聞
新潮胡琴節與世界同樂 (2009-04-12) (圖)
推廣香港藝術家 X 藝術概念商品化? (2009-04-12) (圖)
點評集•上海越劇舊戲套套是寶 (2009-04-12) (圖)
活動推介•進劇團:《日出》 (2009-04-12)
香港胡琴節 (2009-04-12) (圖)
下一秒.案發現場 他和她的故事 (2009-04-05) (圖)
他說:雲上的故事 (2009-04-05) (圖)
她說:一個非偵探迷的案發現場 (2009-04-05) (圖)
下一秒.案發現場 (2009-04-05)
寫實.畫意.光影.神韻 (2009-04-05) (圖)
點評集:聖荷西謀殺案 失去尊嚴的香港人? (2009-04-05) (圖)
活動推介:四擊頭敲擊音樂會 (2009-04-05)
天津當代名家書畫展 (2009-04-05)
王安憶 許鞍華 解開 金鎖記 (2009-03-29) (圖)
舞台劇《金鎖記》 (2009-03-29) (圖)
遊•藝•園:以文化活化經濟的逆向思維—安古林姆國際漫畫節 (2009-03-29) (圖)
點評集:《酷》一場引發想像的受難曲 (2009-03-29) (圖)
活動推介:12女藝術家作品展 (2009-03-29) (圖)
聽古典界碧咸拉小提琴 (2009-03-29)
當他說…給楊嘉輝的信 (2009-03-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