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旺角的「尚書房」,財經書佔了很大一塊區域。
文:張俊峰
中國經濟漸成大器,伴隨而來,是財經「讀品」的旺盛生長,良莠不齊,但水草豐美。目前在香港買得到的內地版書籍中,財經讀品越來越顯眼。
香港買簡體字書,形勢一直在變。幾年前文星書店還開著時,裡面打書釘的多是學生和文藝老中青年,書架上大部分都是簡體字版的文史哲三科書籍。至於最大的中文書店商務印書館,國版書所佔比例和港版、台版、英文版相比是最小的,最小的這一區塊,絕大多數也是文史哲。過去,簡體字書在香港的意義,就是補缺港台兩地文史哲出版的品類稀少和價格昂貴。
但,十多年的經濟提速,財經問題已經從小部分人的層面滲入到大部分人的生活中。財經,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再是單一的企圖心,而是層次豐富的生活態度。無論是國版、翻譯版,還是山寨版,簡體字財經讀品,正燃燒著旺盛的小宇宙。另外,內地國有出版近年走「事業單位轉企業」的路線,私人半私人的出版者遍地開花,市場規律,帶來了簡體字書選題、策劃、外觀設計飛速商業化的效果。
一關之隔的香港,也能感受到這種熱量。
從《貨幣戰爭》到《激蕩三十年》
中國網絡書店joyo(亞馬遜中國)最近網站上推出3月份經管類圖書暢銷榜,依次是《激蕩三十年》、《牛奶可樂經濟學2》、《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服裝應該這樣賣》、《營銷管理》、《思考的技術》、《買》、《網絡營銷實戰密碼》、《美國貨幣史》;此外,還有新鮮書榜:《銷售的革命》、《黃金遊戲》、《賣什麼也別賣東西》、《誰來拯救美國》、《巴菲特教你讀財報》、《不要當金融機構的冤大頭》等。
記者在香港專營簡體字書和雜誌的二樓書店「尚書房」看到,《激蕩三十年》、《牛奶可樂經濟學2》、《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巴菲特教你讀財報》都在賣,而且還被書店分別貼上了「熱銷」、「NO.1」等標籤,另外放在顯著位置的,還有一本是內地已經熱銷過,在港台剛剛開始升溫的《貨幣戰爭》。
三月份《文匯報》記者就商務印書館的年度「春讀」減價活動訪問該機構零售總監尹惠玲時,她說,銷售數據反映,近一個月的「春讀」活動,台版的商務管理類書籍情況很好。這個情況很現實:在香港,內地簡體字版財經書和台灣繁體字版財經書競爭還有限制。普通香港讀者對簡體字的接受程度還沒達到可以蓋過繁體字的程度,雖然台版書比簡體字書貴很多,但大多數讀者還是覺得更親切。另外,台灣出版社眾多,發展成熟,競爭激烈,在選題上和國外連接得更快更緊密,內地在引進財經書方面,從上文提到的暢銷榜可以感覺得出來,還是比較宏觀的話題,實戰類型的選題還不夠成熟。
相較下來,台灣出版人在引進版權時選題涵蓋面就更層次多樣。舉例來說,台灣專門出版財經類讀品的經濟新潮社,除了《麥肯錫式工作術》、《百辯經濟學》、《定價思考術》、《豐田創意學》這些財經實戰書外,還專門出了一個「經濟小說」系列,如《洗錢》、《避險》、《銀行駭客》、《欲望上海》等,可讀性和指導寓意都很強。而且,繼承了台灣過去成熟的出版經驗,這些書都按照系列來歸類排序,《麥》、《百》、《定》、《豐》等書是「經濟新潮」系列,《洗》、《避》、《銀》、《欲》等是「J日本經濟小說」系列。相對看,內地的財經書出版還處在零散、以話題和暢銷為指標的投機撒網階段。
中信出版崛起
說到專業化,要提到一間內地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一看這名字,香港讀者就會因為最近的「中信泰富」事件而敏感。沒錯,中信出版社也是中信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之一。也許因為背景夠硬,這家出版社以財經為方向的出版品在內地佔據非常顯赫的地位。看看最近的財經書榜,《貨幣戰爭》、《激蕩三十年》、《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巴菲特教你讀財報》,都是中信出品。《貨幣戰爭》的背景是近年中國經濟崛起中和美國發生競爭和衝突,特別是中國外匯儲備被美國國債和美元匯率「綁架」,很多人開始對國家金融安全產生疑慮;《激蕩三十年》適逢去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作者吳曉波回溯三十年中國國企和民營企業的艱難發展;至於《蕭》與《巴》,都是最近的熱門話題。這些書話題準,內容紮實,份量十足,看得出編輯的格局夠高夠開闊。當目前中國內地出版的春秋時期結束後,接下來的戰國時代,中信出版社會不會成為財經出版業的「七雄」之一呢?記者拭目以待。
《財經》雜誌最鋒利
在財經讀物方面,如果把上述的圖書出版比喻為步兵大部隊,那內地最鋒利的特種部隊就是財經雜誌。
記者一次訪問JP摩根中國區CEO方方,訪問進行中方方接了一個電話,大概是一家內地傳媒的訪問,他對電話那邊的人說:內地的報紙雜誌,我平常看的是《人民日報》和《財經》。
《財經》是雙周刊,主辦機構是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這家機構業內簡稱「聯辦」,資料說,「聯辦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發起者,參與設計了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直接設計、創建並管理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系統);提出並以『總協調』身份直接組織了三次國債承銷試點;並於1992年下半年參與設計國務院監管證券市場的職能機構——中國證監會。」這個背景決定了《財經》雜誌在中國財經類讀物中的權威地位,除了龐大的採編團隊,它還有一個專門的「經濟學家」團隊,類似於智庫和顧問組:沈明高、陸磊、沈聯濤、謝國忠、葉翔,他們常在《財經》上撰文。
這本雙周刊每期的封面專題都講一個中國的重要話題,不一定是直接的財經新聞,而是國計民生層面上的綜合分析。比如「四萬億大拯救」是分析中國國務院的救市計劃,他們還專門調查了四萬億資金的撥款方式,提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資金配套比例上的難題;中國的醫改是個重要到通天的事,他們的「真實新醫改」專題訪問從衛生部部長做到地方醫院,提出醫改方案中的共識和方向,也指出沒有明確解決的難題(對此他們用了個很專業的中性詞「懸念」)。方方當時把《財經》和《人民日報》並提,我猜想,或許《財經》對他更重要也說不定。
說一句可能會讓女性讀者不高興的話,《財經》是本非常男性化的雜誌。以普世的眼光看,現在一位標準的鑽石王老五大概就是像《風月俏佳人》裡的李察基爾那樣,富有、強勢、能量巨大、不拖泥帶水、品味上佳、細膩、懂得風月。所以,有的男性雜誌會把這些元素歸納在一起,翻開以後既有理財,又有汽車和男士香水廣告,野外探險是不能少的,當然還有健美tips,最後還會有一兩個專欄分享下真的假的長的短的風月故事。在這裡說這個有點關公戰秦瓊,不過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比較單一(美國也就一個克林頓),而單一是因為專注和不想入非非,《財經》就有這種專注而成功的冷血硬派風格。
但,你想不到的是,詩人北島也在《財經》上有個專欄。你看,男人口味真是彆扭又單純,是吧?
《第一財經周刊》瞄準年輕白領
《財經》總部在北京,只要你了解中國,就知道這種氣質和格局的作品不會出現在第二個城市。但,另外一本財經雜誌,只要你了解中國,就知道只會出現在上海,這本雜誌是《第一財經周刊》。
《財經》的預設讀者群是專注的參與者、話事人、影武者,而《第一財經周刊》的對象,我相信是廣大而快樂的白領們。《第一財經周刊》不會練「農民工失業調查」、「中信泰富豪賭」、「地權回歸」、「定價紅色資本家」這種如同「降龍十八掌」一樣純陽厚重、心懷天下蒼生的功夫,它的定位是「專業創新」、「節奏快」、「輕鬆、好看、有用、時尚」。比如最新一期,報道中國內地廣告業在經濟危機中的悲觀狀況,就是訪問多於調查,敘述多於分析。看完以後,你知道了有這麼一件事,但你不用費勁去想後面更深的問題;同一期,它還介紹今年年初全世界很多年輕人都知道的澳洲昆士蘭州旅遊局的「大堡礁守島人」工作計劃,又陽光又清澈。對於一個年輕、對今後幾十年充滿了希望的白領來說,做好手邊的工作,知道身邊經濟環境的趨勢,開開心心的,夠了。
這本周刊設計也很年輕,相比《財經》一篇主稿可以長到8頁,《第一財經周刊》最長的文章只有4-5頁,而且圖片佔很大比例,大多數文章就一頁篇幅,版式也挺寬鬆。記者在「尚書房」看到,店主在《第一財經周刊》上貼了個標籤:「北京、上海等地NO.1」,NO.1不是沒有道理。
《財經》在香港很多賣簡體字書的書店能買到,例如商務印書館、尚書房,但比較滯後,記者自己沒有買到過最新一期;《第一財經周刊》尚書房有賣,希望以後更多地方可以看到。香港讀者,特別是20-30歲的這個群體,看看這些刊物,可能會對香港在面對上海要建成另外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件事,有更深入的理解。留給香港本地年輕人的籌碼和時間,真的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