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廈門海滄保稅港區規劃效果圖
——功能最齊全 開放度居首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武毅田
本報最新獲悉,中國內地功能最齊全、開放度最高的區域廈門海滄保稅港區一期工程4.65平方公里有望在今年5月1日封關試運行,相關稅收和外匯優惠政策均可全部實現。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在全球的提升,以中國為中心的航運物流業快速增長,世界航運中心開始向中國轉移。而作為國家實施自由貿易戰略的「先行試驗區」,近年來在沿海佈局保稅港區的速度明顯加快,目前已躍增至12個。但記者注意到,在這些保稅港區裡,僅有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同時擁有港區、保稅物流和加工貿易製造等全部功能,為廈門港構建東南亞國際航運中心提供了最佳機遇。
提升港口水平 成國際航線中轉點
廈門海滄保稅港區總面積約9.5平方公里,共包括海滄港區、嵩嶼港區共17個泊位以及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以全封閉高架道路(地道)連接形成封閉的統一監管區域,建設總投資45.5億元人民幣。
從審批到籌建,海滄保稅港區發展速度驚人。去年1月底廈門地方管理部門通過規劃報送上級審查,半年即獲國家批准,此後不到1年的時間就已進入封關運作的收尾階段。
業內人士則認為,廈門東面正對台灣、西部為廣闊的內陸腹地,在兩岸實現直航之後其區位優勢正轉化為資源和市場優勢。廈門保稅港區建成後實行更符合國際慣例的現代海關監管模式,將提高海滄港與台灣高雄港之間的中轉運輸效率,從而使兩岸港口均獲得質的提升。
據分析,高雄港是自由貿易港區,是台灣貨物進出口的主要中轉港和集散中心,但本身不具備轉運腹地條件,更多依靠大陸與國際貨流往來。未來國外加工、物流項目更多轉移到視同境外的保稅港區內加工,再中轉至其它地區,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考慮,只可能選擇直航距離不足10小時的廈門和高雄港。
廈門海滄投資總公司總經理邱金山表示,由於國際航運船舶日益大型化,現時許多船務公司的歐洲航線多選擇韓國、新加坡等港口中轉,但隨著廈門保稅港區2、3期投建,海滄港逐步實現容納10萬噸級油輪和超巴拿馬集裝箱等全球規格最大的船舶全天候雙向進出,馬士基、達飛等國際航商也將會把國際中轉銜接點轉移到海滄。
多項功能疊加 助企業逆市避險
在「港」的提升之外,海滄保稅港區中「區」的優勢更為突出。據了解,廈門出口加工區被納入保稅港區規劃範圍內,使海滄保稅港區成為國內唯一擁有成熟的工業貿易製造基地的保稅港區,實現港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區的「三位一體」。
按照廈門出口加工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玉龍分析,與出口加工區相比,保稅港區增加的保稅物流、國際配送、檢測維修等功能,使其與境外、區外經濟聯繫更加緊密。同時,保稅港區允許開展出口加工業務,又比保稅物流園區更具臨港加工優勢。在全球經濟未觸底、競爭力加劇的此時,功能和優惠政策的充分疊加將成為台灣乃至歐美企業的「避險」良方。
王玉龍透露,受惠於引資和增資的增加,在去年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廈門出口加工區全年工業產值和進出口額分別達到19億元人民幣、4.03億美元,均較上年增長30%以上。而今年截至目前引資已突破5,000萬美元,預計全年工業產值可達到40億元,比增6成,進出口也將超過10億美元。
記者看到,台灣醫療器械行業龍頭企業崇仁集團今年根據保稅物流新政策,將旗下承擔全球配送的貿易公司與廈門出口加工區內的工廠合併運行,雖然產品仍是100%出口,但市場開拓效率明顯提高。該公司董事長李清昭表示,當前貸款難匯率高,整合不僅節省了人力和管理成本,物流順暢也減緩了資金佔用,今年公司年產值估計會比去年翻一番,超過1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