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柯達、海拉等歐美企業將廈門出口加工區作為逆市避險的「福地」。 李金團 攝
保稅港區的成型,正迅速帶動大陸最大台商投資區海滄的產業格局發生變化。記者近日從廈門出口加工區獲悉,此間的產業發展方向將逐漸調整向包括電子信息、精密機械、醫療器械以及新型材料在內的四大支柱產業,在此後幾年內培育出一批百億元產能企業或百億元產業鏈。
廈門加工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玉龍介紹,該加工區僅2.46平方公里,資源和政策利用要實現最大化,就需要吸引科技先進型、資源節約型以及環保達標型等企業進駐,特別在納入保稅港區之後,將政策適用度較小的企業調整出區,才能引進更多與產業發展思路契合的企業入駐。
據悉,廈門出口加工區內目前共有40多家企業,與支柱產業有關的企業已佔到總產能9成以上。記者還注意到,在這些企業之中,從事精細化生產的歐美企業發展空間最廣闊。
從事汽車電子生產製造的德資企業海拉公司06年在區內設立企業,產值已近2億,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今年加快了全球生產資源整合,將位於北美的生產線遷至廈門出口加工區內,並將於9月份投產。而未來2、3年內,海拉廈門公司將成為該集團在全球唯一的生產基地。
有關負責人表示,實際上海滄區內的汽車及配套產業近年來已形成了以金龍客車、捷太格特、協富光洋等為主的汽車整車及零配件生產,以卡斯卡特、廈裝載機等為主的工程機械製造,以正新海燕、正新實業為中心的輪胎等車輛配件產業群,去年產值超過80億元。海拉等上下游企業的加碼,將使汽車產業集群今年產值達到11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