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路地觀察•獎項哲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29]     我要評論

湯禎兆

 上星期不僅舉行了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也同時有香港藝術發展獎的頒獎典禮,可說是文化藝能界的盛事周。後者只舉辦了兩屆,還處於摸索期,獎項項目也正在調節中。今年新增「年度最佳藝術家獎」,以年度為基準,有了時間的單位,更能彰顯藝術家在一年內的成就,無形中亦是鼓勵了創新的後起之秀。另外,也新設了「藝術推廣獎」及「藝術贊助獎」,表揚積極推廣及贊助本港藝術活動的人士及機構。我認為更屬配合社會趨勢的考慮,如今只靠藝術團體推廣藝術的話,香港只會真真正正成為文化沙漠。於金錢掛帥、商業當道的香港社會,我們必須依靠其他行業(如地產商)的支持去推動藝術,這樣的獎項其實可以鼓勵他們繼續支持及肯定貢獻的意義,產生互惠互利的作用,間接協助推動他們的形象。

 獎項與社會從來都是互動的,得獎者常言道:有得提名已經好開心,也是對獎項作為指標的肯定。「香港藝術發展獎」還新,慢慢發展下去,希望能繼續做到鼓勵行內人士之餘,也可刺激社會公眾的關注。

 這一輪互動效果,令我想起獎項的設立機制,究竟應該是以獎為本還是以對象為本?早陣子「香港電影節」被批評每年「因人而設」獎項。那年有誰值得頒獎肯定,便設立一個獎項給他,令每年的獎項也不同(或每年都有新獎項,但下年就蒸發了)。有值得表揚的人,當然要義無反顧地加以肯定,但以老字號為形象標誌的電影界權威,倘時常調動獎項,始終會一定程度上削弱其說服力。

 今時今日,社會變化迅速,獎項要追得上社會趨勢、迎合公眾潮流,但又要堅守到自己的準則和哲學,甚具挑戰性,也是保持威信的條件。

相關新聞
百家廊•最後的修筆匠 (2009-04-29) (圖)
杜亦有道•真美人 (2009-04-29)
思旋天地•博一博 (2009-04-29)
娛視觀•林尚義推廣德國波 (2009-04-29)
琴台客聚•洛夫的「一灘癡血」 (2009-04-29)
翠袖乾坤•田亮能演雷鋒的拆彈法 (2009-04-29)
路地觀察•獎項哲學 (2009-04-29)
百家廊•在震撼中自強 (2009-04-28) (圖)
詩聞訊號——雲林筆意•得其耑倪——饒宗頤雲林筆意書畫展 (2009-04-28)
生活語絲•說張愛玲熱 (2009-04-28)
思旋天地•十天.五千年 (2009-04-28)
海闊天空•省了門票踩平公園? (2009-04-28)
琴台客聚•「五一」與勞動 (2009-04-28)
翠袖乾坤•殺雞用牛刀 (2009-04-28)
一家之言•雨中汝 (2009-04-28)
百家廊•淺談粵語正音 (2009-04-27) (圖)
杜亦有道•阿姐的提示 (2009-04-27)
思旋天地•逆市開舖 (2009-04-27)
一網打盡•自殺之謎 (2009-04-27)
琴台客聚•不殺價、吃大虧 (2009-04-2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