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雨 北大美學博士生
值五四運動90周年紀念之際,北京大學中文系舉辦了「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各大學百餘名學者應邀參與討論。
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陳平原教授致辭,提到五四運動和現代中國的命運密不可分。人類歷史上有過許多關鍵時刻,其巨大的輻射力量,對後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對於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進程來說,「五四」便扮演了這樣的重要角色。後來者必須跟與「五四」相關的思想學說、文化潮流、政治運作等關鍵時刻、關鍵人物、關鍵學說保持不斷的對話關係。
北大辦研討會 探討愛國主義精神
另外,北大舉辦了「五四運動與民族復興—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暨李大釗誕辰120周年理論研討會」,探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主義精神,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紀念「五四」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除了探討「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政治、社會、文學、文化議題的研討會,北大還有一系列電影、話劇、歌舞演出,以及師生長跑、觀看升旗等紀念活動。
90年前,也就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派代表出席會議,並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收回山東主權等要求,遭到拒絕。4月底,會議順從了日本的要求,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而北洋軍閥控制的中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震怒。5月4日,北京大學組織北京高校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止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等口號,堅決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會後學生遊行示威,大批軍警出動鎮壓,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提高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自覺性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亡圖存,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的鬥爭,同時中華民族也日益覺醒。五四運動正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新開端。從1917年中國加入對德、奧兩國的戰爭時起,中國人開始主動地參與國際事務,維護民族權益。中國人拒絕在損害中國主權的和約上簽字,為後來爭取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留下了空間。在五四運動中覺醒起來的民族意識,不再局限於自己國家的範圍。由於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增加了對世界的了解,認識到被侵略、被壓迫民族歷史命運的共同性,從此,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便與世界一切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鬥爭緊密聯繫在一起。
五四運動是在之前的新文化運動的條件下發生的,而五四運動又把新文化運動大大地激揚和擴展,使它成為中國民族文化振興和建設現代新文化的一個里程碑。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無數青年學生,不但找到了表達抗議的方式,而且有能力到社會上乃至到工廠、農村去宣傳和組織廣大民眾。因此,中國近代社會第一次出現了最廣泛的社會動員,以社會知識精英、廣大青年學生為先導,社會各階層首先覺醒的人士積極跟進,新文化運動不僅規模擴大了,而且提高了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自覺性。
五四運動是一場促進思想解放的新文化運動,奠定了近代中國發展的基本趨向,意義深遠。適逢「五四」90周年紀念,坐在春光明媚、寧靜清新的北大校園,想起先哲為民族復興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一代接一代頑強不息地奮鬥,無限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謹以小文以誌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