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侯方域的「良民淘汰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9]     我要評論

龔敏迪

 侯方域是明末與方以智、陳貞慧、冒襄齊名的「海內名士爭與之交」的「四公子」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描寫了他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廣為人知。他自己寫的《李姬傳》也寫出了李香的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

 侯方域還有一個貢獻,是在《壯悔堂文集》中總結出了明末—也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社會通過基層結構的變化,走向沒落的周期性規律。這個規律可以稱之為「良民淘汰制」。出現「良民淘汰制」,是因為「稅加之,兵加之,刑罰加之,勞役加之,水旱瘟疫加之,官吏的侵漁加之,豪強的吞併加之,百姓一,而加之者七。」於是富裕的百姓,就爭相出金錢入學校,他們和日後得了一官半職的人,還有做了吏胥的人都可以免除苛捐雜稅。如果十個人中逃避掉一人,就要以那一逃避了的份額加於剩下的九人,不難想像,接著有人會去做個遊民、會去出家、有人會投靠權勢者當起了弄臣、狗腿子、甚至不惜當太監。不僅比較強悍的被壓迫者急著要成為壓迫者,只要可以逃避就幹什麼都行了。惡性循環的最後,剩下的只有那些最沒有辦法的百姓了。他們的命運就只能不死於溝壑,就只好相率為盜賊了。然後,天下大亂,暴力集團蜂起,打天下坐江山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與「良民淘汰制」並行的必然是「良官淘汰制」,這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封建集權不可避免的結果。

 然而明亡後,「四公子」中方以智出家為僧、 陳貞慧和冒襄也「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餘年」或者「隱居不出」了,而這個曾經是復社台柱、痛斥權貴、與魏志賢的餘黨展開過積極的鬥爭、對故國也滿懷哀思地寫下「煙雨南陵獨回首」的侯方域,卻於順治八年參加了河南鄉試,中了副榜,這就引來不少世人的評議。其中梁啟超就說:「侯朝宗並無出家事,順治八年,且應辛卯鄉試,中副貢生,越三年而死,晚節無聊甚矣。」批評他的晚節不保。 陳寅恪卻不這麼看,他在《柳如是別傳》中說:「朝宗作《壯悔堂記》時,其年三十五歲,即順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應鄉試,僅中副榜,實出於不得已。『壯悔堂』之命名,蓋取義於此。後來竟有人賦『兩朝應舉侯公子,地下何顏見李香』之句以譏之。殊不知建州入關,未中鄉試,年方少壯之士子,苟不應科舉,又不逃於方外,則為抗拒新政權之表示,必難免於罪戾也。」

 正如跟了他的「李姬」,因為身份低下而受到了侯家歧視,終日鬱鬱寡歡,日久成病,終於含恨而死一樣。侯方域這個前朝遺民,三十五歲回到商丘老家,恐怕從此除了思索一些問題,發揮一下他的文學才能,就再也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所以他的參加了鄉試,應該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騷擾,以便專心致力於研究學問和進行思索總結,完成他的《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所需要的一個條件。

相關新聞
滬港摩登舊物 演繹百年雙城記 (圖)
「摩登都會:滬港社會風貌」
耆英致港督戴維斯信函(1846年) (圖)
上海開埠五十周年紀念物(1893年) (圖)
伊秋水《從心所欲》電影劇照(1940年) (圖)
最新明星圖(1940年代) (圖)
港府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的木質名牌(1850至1985年) (圖)
工部局巡捕房紀念銅牌(1894年) (圖)
《蘇州鐵路火輪車公司開往吳淞》年畫(晚清) (圖)
香港華商百家利有限公司廣告畫(1930年代) (圖)
物不怕舊 至緊要有Idea (圖)
歷史與空間•讓傳統有一個富創造性的轉化 (圖)
古典瞬間•侯方域的「良民淘汰制」
文化觀察•歷史對海嘯的啟示 (圖)
文訊•張賢亮新書《一億六》 (圖)
母親節的書
佛學可以幫助少兒教育嗎? (圖)
余秋雨偕99網上書城災區贈書
百家廊•學費不是問題 (圖)
杜亦有道•美女求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