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青協一項調查顯示,5成受訪邊青曾參加打鬥。該組織自去年10月起至今年3月期間舉辦的「生命密碼計劃」,安排約30名社工為具群暴傾向的青少年提供輔導。圖為義工、社工及學員在計劃閉幕禮領取證書。本報記者彭美芳 攝
【本報訊】(記者 彭美芳)本港近年時有發生青少年群黨式圍毆或打鬥事件,暴力程度令人髮指。一項調查顯示,一半受訪青少年過去1年曾參與群暴,其中近2成人更有逾10次或以上經驗,不少人會手持摺凳等武器犯案。另近5成人視協助朋友武鬥是「情與義」的表現,若朋友開口求助,4成人指自己無力拒絕,表現幼稚可笑。社工指出,群暴問題嚴重,建議要從個人心理及行為輔導入手。
香港青年協會荃灣及葵涌外展社會工作隊,於上月成功向232名街頭流連青少年及其朋友進行一項「青少年群暴行為」問卷調查,受訪者年齡介乎11至18歲,近7成為學生,約2成為雙失青年,餘下是在職人士。
調查指2成人年打架逾10次
調查發現,5成被訪青少年在過去1年內曾經結黨打鬥,當中近2成人曾參與10次或以上,有29人曾使用武器。除了親身參與,青少年目睹集體毆鬥的經驗亦不少,6成半人曾在過去1年目睹過群暴事件,當中僅1成人會報警、找老師或社工協助,2成人會若無其事過路,另6成4人則會逗留觀看,完全漠視旁觀時的危險或可能負上的法律責任。
被人開罪 不糾黨報復丟臉
負責調查的香港青年協會荃灣及葵涌外展社會工作隊單位主任陳文浩指出,很多青少年誤認為協助朋友進行群暴是義氣和情義的表現,而23%人竟認為若被開罪,不叫朋友一起以暴力反擊會很丟臉,以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但其實這只是反映年青人缺乏處理衝突的技巧,未能控制個人情緒,他們只要打幾個電話,就能觸發一場20多人的混戰。」
青協早前獲蘭桂坊扶輪社贊助10萬元,舉辦「生命密碼計劃」,由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安排約30名社工為這班具群暴傾向的青少年提供輔導,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歷奇、模擬法庭等,幫助青人正確掌握處理衝突的技巧。
少女代友出頭 揮鐵牌傷2人
其中一名學員阿雞(化名)今年18歲,中一時因好朋友被4名「敵人」包圍,她第一次幫朋友打架,隨手在公園就拿起標記花名的鐵牌當作武器,結果對方2人血流披面,有人倒在地上慘叫求饒,她方罷手。外表「男仔頭」的阿雞,透過半年的輔導,明白自己以前太衝動,做事不顧後果,現已逐步控制到個人情緒。而今年讀中三的阿史,小五開始幫朋友「鬧交」,揚言自己的嗜好是「鬧人」,其後更經常旁觀朋友進行群暴,他指現已懂得拒絕朋友武鬥的邀請,改為參加其他健康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