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武 時事評論員
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回答吳靄儀的提問時,一時口快說他的意見代表香港人整體意見。言者無心但是聽者有意,反對派議員立即起哄,指特首的意見不能代表他們云云,部分人更情緒激動,在傳媒面前對淚灑當場,如果不了解事件始末的人士,可能還以為立法會發生了什麼天大的事。
反對派議員借曾蔭權用詞不準確,乘機鬧大,過去亦屢見不鮮,官員早已是動輒得咎,但這次眾人演出過火,無限上綱,反而令到這次答問大會儼如一齣鬧劇。其實,有看過整個答問大會過程的人,都知道特首用詞不準確主要是被有意算無心。
在會上,長毛首先發難,不過其提問從來都是套話連篇,大言欺人,提問顛三倒四,純粹感情發洩,所以曾蔭權引用了一些資料,簡易便打發了他下去。但之後上場的大狀吳靄儀,明顯比長毛「高明」得多,她並非是問問題,而是盤問,將曾蔭權視作犯人般盤問,而且言帶挑釁,多次利用規程問題,無理指斥曾蔭權未有回答其問題,目的就是挑起他的反感。在這種盤問方式下,很少人會不反感。曾蔭權亦不例外,結果是因怒而出錯,之後反對派馬上抓著機會,聯合發難,罔顧議會秩序,隨意起身發言,數落曾蔭權一番後再憤而離席。離席途中更乘機「抽水」,無厘頭辱罵民建聯及工聯會議員,過火行徑令人側目。
早有預謀 乘機發難
說反對派事先沒有計劃是不可能,首先是長毛及答吳靄儀的問題明顯是有協調,一個正面攻擊,另一個旁敲側擊,一剛一柔引曾蔭權犯錯。二是反對派內一直各據山頭,面和心不和,各黨派的立場及激進程度亦有不同,但這次行動卻展現高度的一致性,在離席後可以馬上舉行記者會,之後各種宣傳攻擊,橫額單張等接連推出,整套傳媒策略部署得當,顯是有備而來,只待曾蔭權犯錯,便連珠炮發。
曾蔭權事後已主動為言辭所產生的誤解致歉,反應迅速盡顯誠意,事件理應告一段落。而且整件事起因只是用詞不當,造成誤解。客觀地看,是否嚴重得要多份報章在頭版報道;是否嚴重得叫反對派議員悲憤莫名,大鬧議事堂?
反對派如此小題大做,說穿了不過是政治需要,反對派的政治秀鬧劇,就如風疹一樣,到一段時間就要發作一次,所以曾蔭權說錯了一兩句說話,就被上綱上線,不用過分驚訝。只要反對派演得肉緊,支持者看得盡興,演出是否過火,內容有否穿崩,都不必過分認真。當然,政治秀愈趨過火,踩界,議會淪為互相指罵的場所,反對派搭棚建台,爛戲連場,市民看在眼裡,更覺議員不務正事,在經濟民生上一籌莫展,黨同伐異的事情就士勇爭先,議會形象愈加低落,這樣誰更失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