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黃納禧 圖:香港電影資料館、網上圖片 資料提供:何思穎、舒明
2008年為著名日本電影人川喜多夫人的百年誕辰,世界各地許多大城市的電影單位都紛紛為此籌辦追思影展,如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的「生誕100年──川喜多夫人影展」(Madame Kawakita, Her Life and Film)及紐約林肯中心的「日本銀幕經典:向川喜多夫人致敬」(Japanese Film Classic:In Honor of Madame Kawakit);至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將在本月底開幕的「日本電影大師巡禮:向川喜多夫人致敬」(A Wreath for Madame Kawakita)影展,算是姍姍來遲,不過正如俗語所云,「遲到好過無到」,何況認識川喜多夫人(家族)對了解日本電影,甚至歐美、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都極為重要,因此是次影展對愛好日本電影的學者與觀眾來說,都十分受用。
跟電影學者舒明談及川喜多夫人(Madame Kawakita,1908-1993),他曾提及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檢閱相關的研究資料時,常常能在相片中見到川喜多夫人的蹤影,例如在1956年頒發的英國演藝學院獎,川喜多夫人就以代表身份為日本領獎;及後黑澤明到倫敦拍戲的拍攝現場,同樣在照片中可看到夫人探班的芳蹤。
但事實上,川喜多夫人不是導演,也從未演出過任何一齣電影;在電影業的生態圈中,她處於「大後方」的身份往往被人遺忘──最終當然沒有,全因她在推廣、承傳及保育日本電影上居功至偉,並深受日本及歐美影人尊崇,推舉她為「日本電影之母」;她的丈夫川喜多長政與女兒川喜多和子也一生致力於電影的放映及宣傳工作上,因此他們被日本電影界稱為「川喜多家的三人」。
一切從長政說起
在中國電影史中,川喜多長政是不得不提的名字。他的家族及其一生似乎都與電影不可分割。今次影展的節目策劃何思穎給記者說了一個故事:川喜多家族打從長政的父親起已在戰前受命於中國發展軍事,後來因其父親太熱忱於中國文化,最後反被日本政府暗殺;川喜多長政畢業後,一方面他在1928年建立了進口及發行歐洲影片的東和商事,另一方面亦延續了與父親相類的任命,到中國任職中華電影公司的最高負責人,然而他並沒有厲行日本政府要求的以電影作政治滲透手段,反倒跟張善琨等中國影人建立友善關係,也廣泛為中國人所認識。
川喜多長政創立東和商事,銳意將各地電影進口日本,以電影促進文化交流,藉此搭建起日本與外地文化溝通的橋樑,同時亦因為電影,促成了他與其夫人的一段情緣。
舒明表示,川喜多夫人少時在橫濱入讀女子教會學校Ferris Girls School,因此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及懂得英語,後來她在學院修讀了速記及秘書科,不久後便進入了成立不久的東和商事當秘書,同年認識了川喜多長政並締結成夫婦,因而投身丈夫的電影事業。
1933年,川喜多長政帶同夫人到歐洲新婚旅行,旅途中夫人提議選購德國一部寂寂無名的影片《穿制服的處女》(Madchen in Uniform,1931),原本長政只為討夫人的歡喜,結果該片在回國後大受歡迎,證明了夫人的獨具慧眼,亦由此開啟了川喜多夫人以後的電影生涯。
川喜多家族的三大貢獻
問及川喜多家族對於日本電影事業的貢獻,舒明和何思穎都不約而同舉出了三點:一、戰前、戰後大量輸入外國電影(尤以歐洲藝術片為多),對日本導演帶來了衝擊與啟發;二、積極輸出日本電影,讓日本在文化上躋身國際,使日本人重新建立起民族的信心與自我形象;三、由川喜多夫人發起成立的電影圖書館,保存了不少珍貴的電影拷貝、研究資料、文獻等。
由三十年代開始,川喜多長政已帶同夫人到歐洲買片回國放映。他們得以成功的最大原因,莫過於良好的語文能力。川喜多長政不但能操英語,更能說德語,而夫人除了操流利英語外,更懂得法文,為他們引入歐洲藝術片奠下基礎。舒明舉例,戰後不久川喜多二人就曾經引入了兩齣相當著名的電影到日本,一部是英國導演卡羅爾.里德(Carol Reed)的 《第三之男》(The Third Men),另一部則是法國導演馬塞爾卡爾內的《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Paradise);1963年,在二人連絡之下更促成了與法國最大規模的一次影展交流活動。大量歐洲電影的輸入,尤其如高達等新浪潮導演電影的到來日本,都大大開拓了本國導演的眼界。
同一時間,川喜多夫婦亦大力到外國向世人推薦優秀的日本電影,其中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黑澤明的《羅生門》(1950),成為第一部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電影,也使日本電影踏出登上世界舞台的第一步;有時川喜多夫婦更會資助年輕導演開拍新片,如大島渚、溝口健二等都經由他們的幫助而為世界所認識。
今次影展中就有黑澤明的《羅生門》與《留芳頌》;大島渚的《白晝的惡魔》、《少年》及《儀式》都會在影展中放映。
川喜多夫人因丈夫的緣故而投身電影事業,但她為推廣日本電影所付出的心力似乎比丈夫更為後人所推崇,就以到外國宣傳為例,川喜多夫人從1956開始應邀出席柏林影展評審,先後曾出席在康城、蒙特律等二百多次國際影展,後來康城影展更會每年籌辦「川喜多夫人茶會」(Tea with Madame Kawakita),使外國片商可從夫人口中得知最新的日本電影資訊。
保育電影 不遺餘力
與川喜多長政比較,何思穎提出,川喜多夫人另一文化建設在於電影的保存工作。1960年代,為了協助電影圖書館的工作,川喜多夫人發起成立「助成協議會」,該會在川喜多長政過世後改名「川喜多紀念映畫文化財團」,旨在協助收集及保存珍貴的重要文獻;舒明亦贊同川喜多夫人在保育電影資料上的貢獻,因她首先提出保存電影資料的重要性,鼓勵了政府以後在保育電影文化上的工作,可見川喜多夫人的先見之明。舒明更指出,在70年代,夫人更與一位名為高野悅子的女士合作,在神保町的岩波大廈定期舉辦歐洲藝術電影放映,一直沿襲至今,為大眾在電影圖書館以外提供了欣賞電影的園地。
而川喜多夫婦的事業亦由他們的女兒和子承繼下來。1967年,和子在銀座專設了法國映畫社,如父母般輸入法國電影,映畫社一邊進行電影買賣生意,一邊為影人提供了電影交流的園地,貫徹了川喜多家族一直以為發揚日本電影及促進電影交流的工作與信念。
今次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向川喜多夫人致敬」影展,何思穎直言,除了能讓大眾得見在川喜多家族努力下、8名導演的共22齣經典名作外,同時間也想本地觀眾從川喜多夫人致力保育電影文化的事業中,進一步了解電影資料館的工作及運作精神,將認識轉化成肯定,繼續支持電影資料館這門舉步維艱又十分必要的文化工業。
放映日期:5月28日至7月12日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
座談會:6月6日4時30分(資料館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