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於1973年成功研製出世界上首例雜交水稻,大大提升水稻的產量,令數以萬計的人因而受惠。 《人民畫報》圖片
本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人類豬流感(又名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世衛早前更將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級,顯示病毒已在全球大爆發,是自1968年爆發「香港流感」後,世衛首次宣布流感大流行。不同地區的科學家正積極尋求抗疫之法,方法之一是透過生物科技技術。但是,不少人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的技術卻一知半解,讓我們在此探討一下。
甚麼是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其實是一個籠統的名稱,是指利用「生物體(含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來生產有用的物質或改良製成的效果,改良生物的特性,以降低成本及創新物種的科學技術,故此是一個較寬闊及廣泛的項目。我們日常聽到的幹細胞、基因食品、複製技術、生物藥業等皆屬生物科技之列。
生物科技的應用
醫學:為患絕症病人帶來曙光
現時不少科學家進行的生物科技研究,其實有很大部分皆與醫療技術有關,例如將幹細胞應用於再生醫學領域便是當前生物科技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其他相關的技術包括以蛋白質結構解析數據開發相對應的抑制劑;利用抗體技術,將毒素送入具有特殊標記的癌細胞;利用複製技術改善人體疾病;利用基因轉殖技術,進行基因治療等。上述的基因工程令一些本以為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帶來一線曙光,如治療癌病、柏金遜症、身體癱瘓等。
糧食:改善植物生長速度及品質
人口膨脹,耕地減少,令全球陷入糧食危機,而基因技術正好改善情況。透過基因技術,農作物的生長速度能加快,而抗害的能力亦提升。而基因技術亦能為植物增加營養含量,例如含有維生素A的稻米問世。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於1973年成功研製出世界上首例雜交水稻,大大提升水稻的產量,令數以萬計的人因而受惠,而水稻產量至今累計增產4,000億公斤。
此外,利用微生物技術,可製成生物肥料(biofertilizer)及生物農藥(biopesticide),不僅改善植物品質,同時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水性、酸鹼度等理性化特性,可為作物根系創造良好生長環境,從而保證作物的增產。上述的生化用品,效果持久,而且害蟲難以產生抗藥性,對環境影響亦較小。
軍事及工業:生化武器殺傷力驚人
生物科技技術一旦應用於武器方面,便成為基因工程武器(genetic engineering weapon),例如含有炭疽病毒的彈藥。在工業上,利用工業菌種的特殊代謝路徑,來替代一些化學反應,產生的廢棄物量低,也因此被稱為綠色工業。
想一想:
1. 生物科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多密切?而這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大影響?試舉例子加以說明。
2. 你認為生物科技的進程,在甚麼程度上讓人的生命有更多的選擇?
爭議:
生物科技的技術雖然有助提升人類的生活水平,令人類的生活得以改善,但生物的技術卻惹起不少爭議,成為社會一直爭論不休的課題。
衝擊道德底線
生物科技雖然能有效提高醫藥水平,增加療效,令不少不治之症亦「有法可醫」。不過,有關的技術卻涉及基因改造,甚至複製技術,引起極大的道德爭議。美國科學家成功以合成化學成分,複製出基因組,並打算研究利用這個基因組創造出細菌,達致人造生命的目標。此外,如幹細胞的研究,亦惹來扼殺生命的批評。不少宗教團體認為,人類生命乃由上帝所創造,若以人類的科技而改變基因,甚至創造生命,是涉足「神的領域」。
形成社會的基因分化
當生物技術廣為應用,科學界乃至社會的目光自然轉到基因之上。值得注意的是,當社會以基因作為對人評價的準則時,人們意識到基因是決定健康、智力、性格等的因素,便會以基因決定人的生存價值和地位,而這價值難以逆轉(除非改變基因),形成社會的基因分化。
或傷害健康
儘管基因改造食品大行其道,但其對人體是否有害仍為未知之數。世界學術權威機構之一的俄羅斯科學院一項研究聲稱,孕婦進食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危害胎兒。他們以母鼠為實驗對象,發現吃基因食品的初生母鼠夭折率為吃正常食物者的6倍,以此類推,或對人也帶來影響。另外,更有科學家認為未來複製動物可供食用,使生化食物充斥人類生活。有關的生物科技會否為人類帶來一場生化危機呢?
想一想:
1. 你認為未來的生物科技應向甚麼方向發展?同時亦應如何規管?
2. 現時國際間對基因技術的態度及規管不一,有人建議應建立國際性的準則對有關技術進行規管。你對此有何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