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迷債事件纏繞社會幾近一年,16間分銷銀行終於和證監及金管局等達成協議,提出和解方案。儘管回購賠償金額未必能滿足所有雷曼苦主的要求,總也算是避免血本無歸的契機。回溯是次事件,由最初純粹的商業爭議,到在部分人推波助瀾下逐漸變質成為將矛頭指向特區政府管治的「政治事件」,令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解決問題的機會不斷延誤。
各大銀行 聲譽受損
財經事務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昨日在評論到雷曼和解個案時,意有所指地說,是次回購計劃與政府去年10月的建議理念同出一轍,「可惜,早前的方案在接近落實時,銀行因顧慮出現的法律挑戰,不願進行回購,錯失早日解決事件的機會。」
迷債事件令各大銀行不免聲譽受損,加上政府及監管機構施壓,銀行本來已有意提出和解方案;而部分苦主見在金融海嘯下,即使是穩當投資,一樣會大幅虧蝕,故願意接受部分金額的和解方案。
居心叵測 煽風點火
不過,當時正值新一屆立法會運作之初,一些議員見「爭取表現」的機會來臨,立即高調介入;尤其是反對派政黨,為爭取政治本錢,希望將這股怒火延續,故不斷游說苦主企硬「100%回本」,造成僵局後即將矛頭指向政府,意圖以此谷高今年「7.1遊行」人數。早有政經圈人士一針見血指出,有些議員名為幫苦主,實為打擊政府。
在此目的驅使下,他們又主推立法會成立調查委員會,以特權法傳召各監管機構負責人,大逞其「為民請命」之勇,結果令問題因可能涉及司法挑戰而更形複雜。這一切,最終拖慢了整個回購程序,這正是陳家強口中所指,「銀行因顧慮出現的法律挑戰,不願進行回購」之意。
被人利用 到頭皆空
證監會是次提出回購方案,應該說給雷曼迷債事件的解決帶來曙光。但在部分政黨的「堅決支持」下,仍有部分雷曼苦主表明不會接受方案,並繼續訴諸法律。政壇人士慨嘆,每個人當然都有權力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但最重要是不要被人利用,因為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沒有人是最終的贏家,苦主自己更是實際利益受損害最大的一群。 ■本報記者 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