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十香園 嶺南書畫的搖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7-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任田

 6月,於09年年初立項的十香園紀念館二期工程正式啟動。十香園坐落於廣州海珠區隔山懷德大街內,原址是嶺南畫派宗師居巢和居廉居住和作畫授徒之所,二期修繕工程包括前期民房拆遷、修繕建設項目設計費用、博物館建設及展覽展品徵集等費用,其中僅拆遷一項就佔近3,000萬元。二期工程除了推進十香園3,800平方米建設的規劃,同時還將加快「嶺南書畫藝術園」為主題周邊36,000平方米進行總體規劃。

 嶺南士子皆知,十香園歷經160多年風雨,畫派革新與民主革命同步進行,歐西風味與折衷思想雜糅並生,文物流傳有序,文化底蘊豐富,堪謂嶺南畫派的精神祠堂。這處幽靜的嶺南院落並非只與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等大師名字緊緊相連,散落海外的嶺南畫派徒子徒孫,上逾八、九十歲老者,下僅黃髮垂髫少年,提筆望之,均有認祖歸宗之情,也是舉國罕有,真的是承傳畫意、切磋技法之著名道場。

 生於廣州,對嶺南畫派有着得天獨厚親緣關係與深入研究的廣州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盧延光對記者說,現階段重修十香園的意義就好像打通文化經絡與城市氣韻的一個穴道,只有穴道通了,肌體才見舒泰,文化脈搏與經濟脈搏一起跳動,廣東的藝術才能健康長久,中國才能真正躋身於文化發達國家的行列。

嶺南氣脈 繼往開來

 十香園最早建於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建築特色為珠三角地區典型的庭院式民居,初名「嘯月琴館」,又稱「隔山草堂」(隔山派從此而來),是嶺南畫派啟蒙祖師居廉、居巢居住作畫和授徒的地方。當年為方便寫生(嶺南畫派注重寫生是特色之一),二居在園中種植了十種香花: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等,合稱「十香」園。十香園最初由嘯月琴館、金夕庵和紫梨花館及庭院組成,雖然僅600多平方米,卻走出過三萬名弟子,將宋畫院、清中期風格與撞水、撞粉技法相糅合,輻射整個南方,對廣東80%以上的畫師均有深遠影響。二居培養的繪畫人才不可勝數,最矚目者當為嶺南派創始人二高一陳—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建國後廣州美術學院選址的考慮因素之一,也是為靠近十香園這個嶺南畫派的發祥地。

 嶺南畫派獨起一隅,能與京派、海派鼎立天下,其開放自由的空氣、「畫家即是革命家」的革新特色頗引人注目:首先領軍人物高劍父就是一位民主主義革命家,他說過「兄弟追隨總理(孫中山)政治革命以後,就感覺到我國藝術實有革新之必要。這三十年來,吹起號角,搖旗吶喊起來,大聲疾呼要藝術革命……」和提出「我的所謂藝術革命,係從藝術與人生觀點上做起,並不是從藝術方法上做起」的革命論調,令國人耳目一新。

 另一位泰斗陳樹人也在精神上保持高度一致:「中國畫至今日,真不可以不革命,改進之任,子(高劍父)為其奇,我為其正。藝術關係國魂,推陳出新,視政治革命尤急,吾將以此為終生責任矣。」高奇峰教導學生說,「學畫不是徒博時譽的,也不是聊以自娛的,當要本天下有饑與溺若己之饑與溺的懷抱,具達與達人的觀念,而努力於繕性利群的繪事,闡明時代的新精神。」研究嶺南畫派離不開二高一陳的思想基礎,這也是嶺南畫派究其胸懷博大、抱負深遠與其他傳統繪畫流派的最大區別所在。

設帳授徒 不講功利

 1929年出生於澳門的黎明,是唯一一位同時活躍在內地及港澳畫壇的高氏(劍父)門下嫡傳弟子,弘揚光大恩師的嶺南畫派精神,賦予自己的藝術境界以強烈的時代感。

 黎明回憶1946年平生第一次來十香園拜訪,老師高劍父卻是最後一次,師徒四人一起回到師公當年啟蒙師父的小小庭院。「我們那一整天都呆在十香園裡。當時還只是一片舊牆房基,感受很多。記得師父回憶說,『我17歲時師公就在紫梨花館裡授課,為了學畫,我每天早上要跑十多里地,晚上又跑十多里回家去,為了趕時間,有時候一天都沒東西吃。後來師父留我在十香園裡住,每日可以在十香園裡跟師父的家人一起吃飯,只收一點點錢。但就是那一點點錢我也給不出,後來師公表示說不要了。』」

 後來的事情證明,高劍父不僅從居廉那裡學習到了高超的畫藝,更把無私的師德「照搬」到同樣家道中落的弟子黎明身上。黎家生意失敗後,高劍父也像當年居廉師公收留他那樣帶黎明住在家裡,當他家人一般對待。「1940年我剛11歲,父親的生意失敗,本來安定的生活發生困難。師父就在某個周日的早上,專門帶一些畫集來我家裡,啟發我的興趣。他後來更帶我去他家裡住,當時只有我一個學生住他家裡,睡在客廳,每天早早就必須起來學畫,忙得要命,也可以說是學生中跟師父時間最長的弟子。」今年已八十歲的黎明提及恩師,還是十分感恩。

 作為辛亥革命元老,二高享有崇高聲譽,高劍父的學生中出名的很多—方人定、蘇臥農、關山月、黎雄才、司徒奇、楊善深等均有各自擅長和全然不同的藝術風貌。高劍父常鼓勵他們說:「我國藝術從今日起,應該一代比一代好,一人比一人好。希望諸君比我好,更希望你們一班弟子又比你們好。」身後受封「畫聖」的高奇峰,曾授徒黃少強、葉少秉、趙少昂、周一峰、何漆園、榮漱石及女弟子張坤儀等,也光耀師門,領一代風騷。

 大概受師父影響,「澳門街神童」黎明自1945年就開始帶學生。在其風格成熟之後,前往香港理工大學一次帶徒40人,在馬來西亞檳城收徒60名,學生反響熱烈,鼓掌三次要求他再上講台,「開心」—是他身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最簡單也最複雜的感觸。黎明說,嶺南畫派之所以在當代仍受歡迎,原因之一就是教授方法突破了從前,雖然青出於藍,卻大膽突破窠臼,繼續奔流向前。

古老文化 源源發力

 盧延光總結說,十香園證明了中國的文化有希望。因為從600平米的十香園走出了一個強健的畫派,從古老的根系中伸出了一根新枝。古老的嶺南大地先後走出過達摩祖師、惠能六祖、蘇東坡和陳寅恪這樣頂級的文化代表人物,正說明珠江流域對於根系文化的傳承,以及長期以來對外來新鮮思想的包容與吸收。正因如此,嶺南畫派具有了獨特的開放、寬容和創新的生命力,而這正是它的未來希望所在。

 從二居起,十香園就提倡寫生,學生們養花養蟲可寫,為泥古的明清畫壇開一代寫實主義新風,「嶺南是精神,是路線,從來沒固定,也不是一個人,並不隨着老師去了嶺南畫派就結束了」—黎明反覆強調,「關山月、黎雄才師兄都有各自面目,不拘泥一種畫風;師父希望弟子能融合西方光影與東方精細,再加上寫生真實,要工而不板,畫者能與觀眾打成一片。」

 追根溯源,100年前明清臨摹之風盛行,要求畫者不能離開古人筆法走偏。高劍父去日本學習經濟軍事藝術,感受到當時的東西方交流,在中國畫師還在泥法芥子園的時候,日本就已流行彩色版的印象畫了。於是高回國後就在上海搞了中國第一個個展和許多教育出版方面的展覽,影響一代大師如黃賓虹和林風眠的成長。其實,當時的「藝術革命」正是一種政治革命的延伸,十香園走出來的先驅所追尋的寫實主義,首先意味着藝術對現實社會變革的介入,其次才是表現語言的具體、準確和感染力。在他們以及一大批有志於中國畫變革的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國畫逐漸由形而上的「折衷」推進到對生活和時代主題的把握,並由此而獲得發展的契機以及新的、充沛的生命活力。

 師法大自然是高劍父創作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理論,而黎明的山水畫在這理論上再前進和發展,在他筆下題材中,既有中國名山大川的雄姿,也有澳門海角、三巴夕照以及香港的寫生,更有科羅拉多的危崖急流,大峽谷的巉岩壁立……審視題材的目光與筆觸,比嶺南派先輩們的視野更為廣闊。現已八十高齡的老人攤開寫生本,講述一頁頁親身翻山越嶺的故事,掛在一間會議室大小的畫室牆壁上、尚未完工的嶺南山水巨幅,可見他從寫生而來的靈感與氣魄,黎明對記者說:「寫生時,火雞是我老師,孔雀也是我老師。」如此風趣真實,腳踏實地,大概也正是古老的嶺南畫派直到現在都能吸引年輕人跟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關新聞
十香園 嶺南書畫的搖籃 (圖)
十香園百年喜變遷 (圖)
梁潔華兼任兩館館長 (圖)
文化古跡尋訪錄之 嶺南文化篇(一)
前言:
十香園現址門口 (圖)
黎明近期的速寫盡顯功架 (圖)
黎明畫作 (圖)
歷史與空間‧月光如水照盧溝 (圖)
中國文化中心展覽活動資訊:「陶瓷下西洋.早期中葡貿易中的外銷瓷」
亦有可聞‧淘書之樂
文化觀察‧我去了書展 (圖)
從書信中窺看張愛玲的遺韻
文訊‧香港書展三聯講座:范徐麗泰、梁劉柔芬、張妙清分享「職業女性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
百家廊‧季老與他的恩師 (圖)
翠袖乾坤‧十二真言無怨懼
海闊天空‧搞財技又盤滿砵滿
琴台客聚‧女記者筆下的鄭蘋如 (圖)
生活語絲‧一字一淚的訪談錄
隨想國‧溫 州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