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家敏
——城客列傳
文/攝:王淑君
「我覺得供奉、拜祭的儀式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儀式背後的意義。」剛推出首部著作《畫神像的女兒.我的元朗街坊誌》的王家敏說。她現任博物館助理館長,亦是「新地開心閱讀」計劃/第二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八位優勝者之一。她的家從事畫神像的工作,即是按顧客的需要畫出他們要供奉的祖先或神像牌匾。故此,她的童年是在各式各樣的神祇中穿梭。
畫神像 辨手藝
王家敏的父親在六十年代來港,家鄉教師之職到港後不受承認,唯有轉行。他做過不同的工作,後來在元朗落腳成家,在畫神像一行業安居樂業起來。王家敏的家下舖上居,最下一層是父母親的神像工場和店舖,而樓上就是一家人作息的地方。「所以我們兒時日日夜夜都見到父母,不像現在的小孩只有在父母下班時才能見面。我們常觀察到父母的工作,有時也會幫忙。」
畫神像這門手工藝工業的歷史不長,和王爸爸來港的時期相若,那時城鄉遷移的情況非常普遍,很多人搬到香港落地生根,同時也帶隨一些傳統習俗。他們會在家中供奉祖先,繼承傳統到祠堂拜祭的風俗,也會拜祭各種神祇。「爸爸雖沒有詳細告訴我們每個神祇的故事,但會告訴我們什麼人會供奉什麼神祇。例如關公就是財神,很多店舖會供奉;天后就是水上人家會拜祭,因為她是水神。」其他人們會拜祭的神祇還有土地公、灶君、觀音等等。
原來製作神像牌匾並不是畫畫公仔那麼簡單。首先要按照客人的要求起草稿,有些顧客會自行帶備想畫的神祇紙樣參考。擬畫稿時要如照鏡子般左右對照,因為第二步就是畫在玻璃的背面。上色步驟比較麻煩,每上完同一種顏色的部分就要風乾,待乾透才能上另一種顏色,春夏時分潮濕,製作便更需時了。「但爸爸媽媽已熟能生巧,他們一點都不覺得困難。」客人亦可在工場選擇框架鑲嵌。
那時因每塊牌匾都是人手製作,不同工場出的產品都各有差異,有些線條比較仔細,有些則上色比較鮮艷,王家敏藉此就能分辨出自家工場的製品。「有時在路邊有很多神像和版匾,其實是別人搬家時扔棄的。有些有心人會繼續在路邊供奉,但近年也被清掃了很多。」王家敏說。「直到現在,即使工場結束了,我走過路邊都會看看有沒有發現以前爸爸的作品。有次我在遊覽香港老地方時,竟然發現有自家製品,真的很興奮。」
紀念那正在消失的傳統
王家敏父母親家中也放有神像供奉,也會按照傳統禮教做節。兒時的她曾問及爸爸拜觀音是不是信佛教,拜關公是不是就是信道教。她長大了,便開始明白中國的神祇多不勝數,既有佛教愛好自然的本性,也有道教兼容並蓄的特性。可見畫神像的家是她窺探中國文化的啟蒙之地。
王家敏憶述童年的趣事時,露出一臉笑容:「當我還未到十歲的時候,家中的店舖除了賣神像版匾,也賣很多供奉神祇祖先的用品,例如香爐、爐灰、紅燈泡等。臨近新年,以前很多人家也會拜祭祖先,媽媽便叫我們三個最小的孩子到大街上兜售,賺到的都歸我們。那時我們很有趣,遇人就問他們買不買東西,但他們大多笑笑便算。當時就明白賣得出一個電燈泡都是一件難事。」
隨荅型斢★野X現,神像牌匾的生意大受打擊。直到現在家中或是店舖中承傳擺放神像供奉的人已經不多,畫神像也就成了夕陽工業。父母親的店舖在她中學畢業時結束了,後來她到了加拿大讀書,父母親亦覺得這是一門勞苦的行業,無意讓孩子繼承,於是家中各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向。
王家敏自小喜愛觀察身邊的事物,旁人或許覺得很微不足道,但她眼中卻是新鮮有趣。她認為每人都有值得寫下來記住的事,她對記者說得很多的是:「你也可以寫下來呀!」她說自己是因為語言方面的表達不足以她記下所有想留住的回憶和感覺,所以要借助文字的力量。文字可承載作者的用心,也可啟發讀者的內心,這就是她參與比賽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