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最近去紐約探友,免不了附庸風雅往百老匯看一場音樂劇。可供選擇的劇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選看了有地方色彩的《城西故事》;劇情描述紐約西部波多黎各人與當地白人的種族流血衝突,內容有點像《羅密歐與茱莉葉》,男主角最後遭刺斃。劇中的波多黎各人愛說西班牙語。
開場不久,前座一位母親用西班牙語低聲向小女兒解釋劇情,她總共說了不夠十句話,然後用手指按着自己的嘴巴,暗示小女兒不要再發問。中場休息,我身旁一位白漢突然起立,高聲斥責那位母親,罵她自私,擾亂公眾寧靜。我一下子被嚇壞了。他的粗暴,何嘗不是造成騷擾?他的氣量竟如此狹小,容不下小女孩的好奇和好問。
台上台下,演出同一劇情。種族歧視,無處不在。
回港後,看到一宗報道倫敦劇院「台上台下」的新聞,不禁開懷大笑。
報道說,金融風暴打擊劇院入場人數,門票被迫降價,音樂劇變得平民化了。觀眾可能是不想回家的醉酒鬼,貪圖劇院的空調設備,睡上一場好覺;慾火焚身的戀人,借用劇院的軟座作陽台;白天受了老闆怨氣的打工一族,或輸清光的賭仔,齊來劇院消愁洩忿。
於是,《歌聲魅影》的女主角正唱得哀怨纏綿,酒鬼走到舞台前撒尿;《悲慘世界》的警察正追捕竊匪,台下情侶的交歡聲音更緊張;《超級巨星》裡耶穌在談「戀愛」,那些受了怨氣晦氣的觀眾(教徒),站起來反駁劇情。報道說,他們全都失控了。
倫敦劇院如今聘請護衛員,駐守門口攔截酒鬼,以及巡視場內黑暗角落,驅逐那些製造噪音和袒胸露體男女。
有時候,台下的表演比台上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