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鑑於現時本港的經濟正處於步向回穩的關鍵轉折時刻,當局實不應在此際便急於撤除安全傘,而是應該繼續維持已推出的多項救市措施,如將中小企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至少延長多半年,以續收「撐企業」的效果。同時,政府應續推出更多改善實體經濟及創造就業的措施,以增加旅客帶動消費,達至「保就業」的目標。
政府財金官員上周四接連就本港的經濟前景發出樂觀言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香港去年雖然受到金融海嘯的沉重打擊,但對本港影響最壞的時刻已過,並形容本港猶如「在隧道的盡頭看見曙光」。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更指,金融海嘯已經完結,全球經濟可說渡過了「好大一個浪」。一時之間,景氣洋溢,不禁令人有點飄飄然、醉醺醺的感覺。
本港對經濟形勢不應太樂觀
但同時間,多名歐美財金要員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卻似乎與港府一派樂觀的情緒大異其趣,到處盡顯審慎的語調。美國財長蓋特納表示,除非有明確跡象顯示經濟穩健復甦,否則各國應繼續刺激經濟,以免因太早撤回救市措施而令經濟再走下坡,重蹈覆轍。另外,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亦表示,歐元區經濟衰退或已結束,但預料復甦路途崎嶇,故現時並非收回救市措施的適當時機。
可是,特區政府在散播樂觀言論的同時,背後卻另有玄機,因報章同時透露了政府對早前推出救市措施的最新想法,認為外圍市況已見回穩,本港的經濟反彈情況又較鄰近地區好,故不單不擬繼續大動作推出紓解民困及刺激經濟的措施,更會檢討已推出的救市措施的成效,評估是否仍需要延續。換言之,正當外國普遍仍會繼續維持救市措施,但港府卻有意反其道而行。
其實曾財爺及陳局長在散播對經濟前景樂觀看法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外圍經濟存有隱憂。曾財爺便表示,現時距離經濟回復持續增長的日子仍然很遠,而陳局長亦表示,海嘯餘波令金融體系效率降低及美國消費者信心下滑,均會拖累環球整體需求,以及外國稅收負擔加重等,也就會為外圍及本港經濟的穩步復甦帶來變數。
問題是金融海嘯最壞的時刻或已經過去,部分經濟數據亦呈反彈之勢,但本港的經濟其實還是乍暖還寒。以本地生產總值為例,第二季雖較首季增長3.3個百分點,但與去年同期比較,仍跌3.8個百分點。另外,受金融海嘯及人類豬流感夾擊,訪港旅客人次下降,首七個月較去年同期下跌4.9個百分點。本港的出入口數字仍相當反覆,七月份的出口貨值又再轉差,跌幅高達二成(19.9%),六月的零售業總銷貨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四點八。而最新公佈的失業率更持續高居不下,企於5.4%的高位,失業人口逾20萬,這正是本地的實體經濟未見改善的明證。
中小企仍面臨水深火熱
可以說,本港的中小企業仍然是處於水深火熱中,仍面臨信貸緊絀、消費市道未全然復甦的苦況。製造業界亦有指,近期訂單數量雖有改善,但銀碼大不如前,估計全面復甦需多等兩、三年。因此,對許多中小企來說,前路還是如履薄冰,根本未敢輕言「回暖」二字。
鑑於現時本港的經濟正處於步向回穩的關鍵轉折時刻,當局實不應在此際便急於撤除安全傘,而是應該繼續維持已推出的多項救市措施,如將中小企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至少延長多半年,以續收「撐企業」的效果。同時,政府應續推出更多改善實體經濟及創造就業的措施,如爭取內地擴大「一簽多行」及「個人遊」的城市數目,以增加旅客帶動消費,達至「保就業」的目標。相反,若在十月的施政報告,當局真的因對經濟前景盲目樂觀而放緩或提早收回紓困及振興經濟的力度,恐怕外圍似穩未穩的復甦勢頭一旦逆轉,經濟續向下尋底,則港府將難以招架,令本港經濟再走下坡,到時就恨錯難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