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率先在全國出台《政治協商規程(試行)》,目標十分明顯,就是要將政協的地位「實化」,權力「硬化」。 如果《規程》在廣州試行順利,明年將向廣東全省推廣。也就是說,廣州此舉,是全省甚至可能是全國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的「探路石」、「試驗場」。
國內外有些人指責中國遲遲不願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可說是對中國國情缺乏了解或者是曲解。其實,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只是路徑及所取得的成就不一樣。
與經濟改革自下而上、建立特區的路徑不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開始就是從上而下推動的。1978年以來,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擴大了直接選舉、實行了差額選舉、人大常委會變成真正的立法機關、建立了基層自治和基層民主等等,過去無所不包的政府,也出現了巨大的角色轉變。許多領域的「民進國退」,表面上看來只是經濟方面的進步,但民營企業、民間智庫、民間團體以及民辦學校的大批出現,有效地培育了中國的公民社會,壯大了公民力量,難道不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巨大進步?
當然,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遠沒有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經濟成就般引人矚目。這是因為政治體制改革往往一啟動就牽涉多方面的利益,矛盾異常複雜,風險相應較大,步子也就不得不更加慎重。通過「探路石」、「試驗場」的方式推動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保障人民能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在這方面,蘇聯東歐的慘痛教訓,實在是殷鑒非遠。 ■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