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 龍
看本報副刊引用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牆,就像剝掉我的一層皮」,來介紹今日京城名人故居迭遭遷拆,感觸良多。
保育與發展,兩者之間必須有一個平衡點。現在北京名人故居日少,高樓大廈漸多,愈發引起人們思考與爭論,此兩者是否平衡?亦由此想到,大約在六十年前,最早參與「保育」京城的功臣,就是傅作義、傅冬菊父女。
歷史不會遺忘,即如早前在中央台播映的《北平戰與和》劇集,就以傅家父女作為主要骨幹,描述原為地下黨員的傅冬菊,如何游說其父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最終達致和平解放北平,使明清故宮及數以十萬計的民居,免遭戰火蹂躝。
持平地說,當時和平解放北平(北京),不能光說是傅家父女之功。中共中央戰略戰術之厲害,是更重要的原因,如初戰打掉傅家軍精銳部隊,以消磨其戰意;復有林彪四野加上聶榮臻部,總共一百二十萬大軍強勢壓境;還有民主人士的輿論壓力,以及地下黨員的頻繁活動等。但傅作義最終以蒼生福祉為念,沒有負隅頑抗,協商和平解放,成功保育整個京城,傅家父女名留青史。
此所以,就算在文革期間,傅冬菊曾遭人陷害,指她從沒入黨。傅作義為此特向毛澤東請示,得毛保證絕對沒有問題。傳冬菊算是沒受過甚麼苦,在工作崗位直至離休。
歲月催人,傳冬菊由當年的金枝玉葉,在二零零七年已成為衰老病人,卻因幹部級別較低,未能得到更好的醫療待遇,要擠在平民病房,難得她不以為忤,也不爭取,直至同年因病逝世。對京城有保育大功的傅冬菊,其結局是否可以更為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