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幾位外地朋友到東莞公幹,恰逢周末,問我有沒有興趣和時間,帶他們見識「有中國特色的高爾夫球」?
過去幾年,內地高爾夫球場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一個比一個豪華精緻。難卻朋友盛情邀請,也曾一身「戎裝」,上過三數「果嶺」見識。可惜,血液裡就是沒有高爾夫球細胞,不喜歡這個玩意。
高爾夫球場的開拓、經營與維修,需要龐大人力物力,先天是一項昂貴的運動,非一般人可以負擔。不過,高爾夫球在內地的發展更走偏端,成為貴族中的貴族玩意,失去了運動真義,成為交誼、美食、享受的身份象徵,戲稱為「有中國特色」,可謂謔而且虐矣。
在歐美高爾夫球先進地區,每次打球成本當然是比其他運動貴,可是,仍然有個限度,說得上豐儉由人。最便宜的,可以到公眾球場,加上「黃昏時段」、「長者優惠」等等折扣的話,打十八個洞不過耗費三百元港幣也就可以了。在內地球會,恐怕雜費和小費已不止此數!
美加朋友打球,全部自己背起球袋,打出一球,漫步如茵綠草,去下一擊球點,沿途欣賞湖光山色。我在內地參與的幾場,卻是完全不一般的「享受」。
每人硬性配給一個球僮、兩人合用一部電動車輛,每擊出一球,球僮便侍奉你上車去下一站。球袋、球棒完全有人代勞,沙坑扒沙有人代勞,連步行的腳骨力也省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