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何志平一直關心四川災後重建的情況,圖為他在四川災區與義工及當地小朋友合照。資料圖片
理智抉擇 回歸前的香港,由於中英爭拗,加上不少人對回歸祖國的不了解,以為自己過去數十年來維持的生活方式會面臨巨大的轉變而心生恐懼,於是掀起了移民潮。何志平是少有地反其道而行,毅然放棄美國護照回港服務的人;而在經濟掛帥的香港社會,本身已是著名眼科醫生的他,再作出一般專業人士未必會選擇的道路:放棄醫生及教學的工作,走入政壇「熱廚局」。
想改變政策 與政治結緣
何志平憶述,自己於80年代初決定回流香港後,「真正成為了中國人醫生」。在工作的過程中,他是滿有熱誠的,但眼科醫生的工作,多屬仔細的顯微手術,「要逐件逐件去做」,在病人盈門之時,他自然而然會想到:「咁多人等住我醫,我一個人醫得幾多個呢」︰「我得2隻手,一日得24小時,1年只有365日,我醫得幾多人呢?」
與其「單打獨鬥」,不如透過教學造福更多市民。何志平經過反覆思量後決定「執教鞭」,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成為香港歷史上首個全職眼科講座教授。
他說,自己當時的想法是,如果能夠成功教授10個學生,只要他們每人可以醫治10個人,每天就可以醫治100個病人了。
不過,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具經驗的眼科醫生,至少需要10至20年,令何志平進一步萌生透過改變公共政策,令更多病人可以受惠︰「最快是政策,因為政策才可以廣泛影響一大堆病人。」這想法,令何志平終和「政治」結上不解緣。
02年任問責官員開展仕途
自1993年開始,何志平先後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委員,臨時市政局議員,又曾是負責籌備第一屆特區政府籌備委員會成員,凡此種種都將何志平的政治眼光提升至另一層面。及至2002年,何志平獲時任特首的董建華,邀請加入成為特區政府問責團隊主要官員之一,正式開展其仕途,正式實踐其以公共政策改善市民生活的理念。
驀然回首,何志平點滴在心頭,雖然主管民政事務,而非醫療事務,但他強調,醫療只是改善市民生活其中一個範疇,要徹底改善市民的生活,始終要改善政府整體上的管治最為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