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雷曼迷債事件爆發後,為加強投資者保障,證監會昨發出諮詢文件,就多項建議進行三個月公眾諮詢。包括設投資冷靜期、中介人披露佣金、銷售期間需要錄音,以及重新界定「專業投資者」定義等。行政總裁韋奕禮指出,今次諮詢將針對產品銷售的三個階段—售前、銷售及售後展開,預期設立投資冷靜期及要求中介人披露佣金將引起業界強烈爭議,但鑒於英國、美國、澳洲及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他冀望本港可與國際監管水平看齊。 ■本報記者 周紹基、顏茜
韋奕禮表示,經迷債事件一役,證監會對投資產品銷售監管有更深認識,相信今次諮詢將有助強化投資者保障。他指出,證監建議針對投資年期長、及缺乏二手市場的產品設立冷靜期,給予投資者改變決定的機會;冷靜期或長約7日,在扣除行政費及市值調整後,投資者可獲退投資本金和相關佣金。
對於該《建議加強投資者保障措施的諮詢文件》,券商及基金業人士意見不一。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英、美等地已開始推行冷靜期,而本港保險產品也有7天冷靜期,所以對本港投資機構影響應不大,且以他的經驗,冷靜的確有助減低投資者魯莽投資的機會。
龐寶林:冷靜期影響基金銷售大
不過,東驥基金董事總經理龐寶林卻認為,冷靜期對基金銷售有很大影響。如果冷靜期太長,基金公司可能面對一定風險,如冷靜期定在7天,若期間基金價格有變化,風險便在基金公司身上,若冷靜期結束後才買賣,錯失入市良機,風險則轉嫁了投資者身上。
銀公:中介人披露佣金有難度
冷靜期外,韋奕禮預期,要求中介人披露銷售產品的佣金等獲利,也將遭到業界的強烈反對。但他認為,該信息對於投資者而言至關重要,因部分產品的投資金額有相當部分是歸於中介人,而非產品本身。
果不出其所料,銀行公會署理主席梁兆基昨就表示,披露佣金的有關建議運作有一定困難,公會將研究如何配合新安排。他亦表示,界定投資者是否屬於「經驗投資者」的建議無可避免增加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成本,該會會向證監會反映意見,希望在平衡各方利益同時,不要令銀行成本大幅上升。
保險業憂錄音阻客購保險
譚紹興亦稱,若以美國的做法,投資機構需了解該投資者過去的投資紀錄、學歷水平、投資能力、承受風險能力,以及年齡等因素。業內人士相信,若投資者每次投資都需要填寫一份極詳盡的問卷,令每宗交易花費一段長時間,這如同「趕客」,客戶倒不如直接買股票。
另外,龐寶林亦擔心銷售時錄音的問題,他指基金公司銷售人員,大都上門與客戶接觸,外出錄音有一定困難。亦有保險業人士對本報表示,擔心有關建議會伸延至保險業,屆時保險經紀在戶外向客戶推銷投資產品,便需帶着錄音機,工作極不方便,可能令客戶對投資保險卻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