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譚耀宗:文革教訓深 最怕再折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譚耀宗表示,與己同代的香港人,都期待國家強大。自己將兒子命名為建宏,就是希望他立志同心建設宏偉的國家。 本報記者潘政祁 攝

本報記者 徐海煒

 香港有一群很特別的人,他們與新中國同年誕生,幾乎國家每次的變化,他們都有著血脈的感應,可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共和國同齡,同樣是1949年出生的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坦言,1949年出世的香港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特別強,可能是身處大時代的轉變期,當時是抗日戰爭後,又經過一輪動亂,才等來新中國成立。「我們49年出世的人,在一起談起與國家的關係,大家都會不期然地覺得自己對國家的認同比較強。」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香港人對身份問題各有所屬,當時的愛國分子更屬少數,不過仍有相當一部分香港人對當時呈現一片朝氣勃勃、充滿雄心壯志的新中國頗為嚮往。譚Sir說,最大的表現是在購買國貨上,那時許多香港人都會到國貨公司買東西,感覺那裡的東西物美價廉,「我記得,當時豆豉鯪魚好受歡迎,仲有廁紙等日用品。電器當時就比較薄弱,但第一次出春雷牌收音機,我地都係爭住買,仲有海鷗牌手錶口忝!」

幼小承庭訓 嚮往新中國

 父親長年行船在外,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很深,基層出身的譚Sir自小便受到家人和朋友對新中國的嚮往所感染,父親亦不時帶他去看國產電影。他憶說,當時香港搵食艱難,若要收入好一些,都是行船的,「海員漂洋過海,感受到外國人對自己的不公平遭遇,所以普遍都是愛國的。他們有時會訂閱《人民畫報》,或是看工會通訊,父親都是這樣的人。」

 譚Sir續說,真正影響他參與愛國工運的,可能要數到參加工作之後,當時碰巧同事中有不少都是工會會員,亦有部分更是工會的創會者,愛國立場十分鮮明。他笑說:「工會與公司很近,只是隔條馬路便到,所以影響也就比較大。」當時自己十分年輕,便跟著同事一起上工會,參加工會活動,大家關係很融洽,又不時參加工會旅行,其後更開始參與工會的工作。

捨一己私利 全職做工會

 「捨小家為大家」,80年代,譚Sir毅然放棄私人機構的職業前景,轉做工聯會全職。他坦承,這個人生的抉擇,很大程度是受到對新中國強大的嚮往所影響,自己也開始變得比較不計較個人的利益,「覺得做工會很有意思,便決定去工聯會做全職,放棄了原有的私人工作前景。」當時工聯會任全職,從未想過今日晉身議會,當日之想,不過是為工人服務,「我當時無計較過做工會是否有前景的問題,有沒有較好的收入,這些都沒有考慮。」

四人幫倒台 反思舊認識

 1976年四人幫倒台,不少含冤者紛紛獲得平反,形勢一片向好;不過,對於當時某程度仍被「蒙在鼓裡」的香港愛國人士,這個消息卻是不折不扣的大衝擊,譚Sir形容,那時一夜之間推翻了10多年的美好感受,「以前有許多事情原本是很神聖的,很偉大的,忽然發覺原來在黨中央內部,亦是爭權奪利,思想變得混亂。因為之前的宣傳是很正面的,但後來發覺原來並不是這樣,一夜推翻了。」

 他續說,許多東西都變得要重新反思,以前常說要辯證唯物,事物本不應那麼絕對;4人幫倒台,對個人反思有很大幫助,開始正確對待事物,亦從中提升個人認識的水平,是一轉折點。他又半開玩笑地說,文化大革命時,內地的宣傳做得很好,很鼓動人心,對革命嚮往是幾觸動人心,但看到文化大革命,又感覺內地很亂,「又話破,又話立,搞唔清楚」。

盼國家強大 兒子名建宏

 文化大革命已過30年,驀然回首,譚Sir總結說:「最怕內地再搞政治運動。」改革開放,大家都很期望國家有發展,「我們這輩人都希望集中精力發展國家,期待國家強大,我把兒子的名字定為建宏,意思正是要建設宏偉的國家。」

相關新聞
涉性騷擾下屬 甘乃威曖昧否認 (圖)
甘乃威回應記者問題重點 (圖)
民主黨「家風」敗壞 詐騙召妓婚外情樣樣齊
何俊仁欲閉門自查 回避交代
曾鈺成:立會將認真處理
港人棄285萬月餅 高達270幢國金 (圖)
港人度中秋的碳排放量 (圖)
中秋垃圾微減2.65噸
中秋翌日垃圾及煲蠟比較 (圖)
范太連續多年幫剷蠟 (圖)
熒光棒漏液體 兩人灼傷眼 (圖)
深養老院度中秋 9成長者獨對月 (圖)
港長者入住 兩年增3倍 (圖)
兒孫獅舞動地來 院友阿伯樂開懷 (圖)
制約難題多 婆婆淚沾襟 (圖)
健忘先忘憂 體諒換體康
海邊3米巨浪 吞噬好青年 (圖)
近期水上活動奪命意外 (圖)
熬夜醉酒游水 隨時沒頂
墮電梯槽慘案肇因 10噸泥頭壓塌工作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