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帶隊為京奧聖火傳遞打氣。 資料圖片
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心雖嚮往新中國,但香港土生土長的譚耀宗,卻要等改革開放後,才首次有機會踏足北京,親身感受當時內地經濟躍躍欲飛的氣息。回望過去30年與內地的交流,他坦言,與當時相比,現在的內地轉變巨大。「當時,內地人根本不知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絕大部分都無到過香港,認識很少,眼光比較窄,不知道外面的新事物;今時今日,內地經濟環境完全不同了,追求的有時比香港人還高。」
當年惠州探親 跋山涉水
首次惠州探親,艱辛重重,跋山涉水,幾度轉車方抵家鄉,譚Sir憶說,當時感覺家鄉比較貧窮落後,鄉親生活也很艱苦,物質比較缺乏。參與工會後,譚Sir又參加工會旅行,「回家鄉的那條路,只是第一接觸的感覺,而工會層面則有不同,會看多些建設性的東西。」當時去肇慶七星岩,大家一去到就感到風景很靚,未見過這樣的山水美景,感覺到山河如此秀麗。
改革開放打開了對外的大門,亦打開了香港工會與內地的交流。譚Sir說,開放後,工聯會不時都組織不同行業工會去內地作交流,記得當時帶過電梯工人回內地,教內地人如何修理電梯,如何用零件、維護,「當時內地的電梯廠只有天津一間」。
如今工會訪京 包機往返
如今每年不時往來京港,回望首次訪京,譚Sir至今仍記憶猶新。「改革開放後,初期大家嚮往去北京,因為開放前去北京幾乎是無可能的事。首先,大家就想去北京,當時我在工聯會負責文化康樂活動,所以搞了許多北京旅行團,很受歡迎,一個星期去一批,每批上百人,連續搞了30多批,包架飛機去。一架接一架包機。」
酒店見證變遷 天壤之別
他憶說,當時難的是搵酒店和安排交通,北京當時沒有多少酒店,只有北京飯店。為了便宜,又要滿足會員需求,走去搵招待所,最終找到間名叫外國留學生招待所。雖然環境不錯,但大家仍然有些不習慣,因為房間裡沒有洗手間,要用公眾浴室。至於交通就更麻煩,「鐵路又極不方便,沒有直通車,但當時航班很少,要包機。」
不過,雖然訪京不易,但所見所聞卻令他印象深刻,「初去時,對北京第一感受是很宏偉,天安門、長城都很宏偉,接觸到的北京人亦不錯,不是凡事講錢,大家帶著感情去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