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銀幕短打:當香港電影成為教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金雞》有濃厚的本土特色,但現在的教育思維能夠承受一個怎樣的妓女題材?

文:朗 天

 新高中課程通識課的需要,令影評人多了一項社會使命或副業,便是輔導學生以至老師欣賞和評論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影評人組織(如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康文署電影辦公室、香港電影資料館、教育局和個別中學,年來均主動迎接這股大潮流,大搞或準備大搞幫助中學生通過電影欣賞和評論認識和思考問題的工作坊和課程。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任何熱愛電影和港產片的人,都希望更多人加入自己的行列。不過,觀乎文化研究進入學院便失去了活力,而且當一項物事納入正規教育成為教材或教科書的知識時,往往宣示了它已僵化,又或成為明日黃花這些通例,有心人對香港電影的前途,不禁搖頭嘆息起來。

 尖酸一點說,如果不是港產片已大有可能成為博物館收藏的東西,它不會被教育當局選中的吧!?八十年代港產片的黃金時期,大家只是尋找娛樂,看一齣港產片笑餐飽刺激個夠,哪有想過要從中學到甚麼的?相反,有識之士可能只視歐洲電影才是電影,荷里活才是認真的製作,而抨擊港產片抄襲、粗鄙、簡陋、不登堂奧,大有人在。

 今天,受到英語世界類型評論盛行的影響,港產片的好處給「發現」出來了,加上2003年後本土意識的重新覺醒,香港之為香港的特性、港片之為港片的精神,大家忽然都關心起來,甚麼打不死的拚搏、隨機應變的機動性、獅子山下式的刻苦耐勞……紛紛被標的、被歌頌。

 可是,偏偏港產片(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製作)裡面充斥黃、賭、毒,男盜女娼的元素,當今天香港電影成為教材,愈來愈保守的主流教育思維,又如何承載得了?

 可以預見的是,能進入通識課的所謂「香港電影」,一定是「潔本」,因而便應了一旦納入教育建制眼皮底下,香港電影其實便已消失的說法。

相關新聞
朴贊郁愛與血的邊緣 (圖)
銀幕短打:當香港電影成為教材 (圖)
啟示錄:PR血淚史•公關夾心餅
新戲預告:說不出聲的愛情 (圖)
送優先場戲票
歷史與空間:《宋詩選注序》「修改之謎」別解 (圖)
豆棚閒話:從梁啟超「打包票」到百萬人報名「國考」 (圖)
人文世相:讀「薄」《西遊記》
古典瞬間:秦始皇海防中的越人心結 (圖)
百家廊:《潛伏》變身職場教材及其他 (圖)
翠袖乾坤:同胞旅美潮
海闊天空:沒有溝通的意見交鋒
琴台客聚:茱萸與菊花
生活語絲:紀念鈔票
思旋天地:落實文化體制改革
記憶後書:宇宙心印
全球首批純藍玫瑰為紀念日「喝彩」 (圖)
HEROES現身 男童極速痊癒 (圖)
黑人大學選美 白人獲冠軍 (圖)
澳洲駱駝好生養 惹殺身之禍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