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秦始皇海防中的越人心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嶧山刻石》拓本(局部) 網絡圖片

龔敏迪

 去孟子故里轉了一圈,突然想起一直有爭議的秦始皇《嶧山刻石》,於是上嶧山尋訪了一番。秦始皇為自己的立石記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史記》載:「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但《史記》沒有記載刻石的文字。唐人《封氏聞見記》說:這塊刻石在後魏太武帝登此山時「使人排倒」了。以後又經歷了幾次變故,杜甫就有詩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據說以後的文字,是按照南唐徐鉉摹本重刻的。自從刻了《嶧山刻石》,秦始皇刻石的嗜好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因此他又「與魯諸儒生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而上了泰山,立了《泰山刻石》。除了這兩個刻石,接下來的《琅邪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門刻石》都被他刻在了海邊,包括最後一塊,也是「望於南海,而立石刻」的《會稽刻石》。

 秦始皇的沿海巡視中,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琅邪,那正是越王勾踐勝吳後遷過去的都城所在地。《越絕書》記載:「勾踐徙都琅邪,起觀臺,臺周七里以望東海。」雖然《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但是勾踐的後代東海王搖,閩越王無諸等人統治的地方仍然存在。除此之外,《越絕書》還提到:「婁門外力士者,闔廬所造,以備外越。」、「婁北武城,闔廬所以候外越也。」內越和外越仍然是秦國海上的主要威脅,所以他多次到琅邪視察和派人出海,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尋仙求不死藥。

 從北邊的碣石門到芝罘、東觀、琅邪,加上「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再到會稽,就是一條海防線。西元前219年東巡刻石,並「徙徒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西元前218年,「登之罘,刻石」,歸途中又視察了琅邪;西元前215年,到海防北大門的碣石門;西元前210年東遊會稽,又沿海北上到琅邪。他在「銘功會稽嶺,馳望琅邪臺」的同時,還「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南海大越故地」,可見他對越人的防範心理,而他曾派徐福兩次入海東渡,也顯然有尋仙以外的重要目的。

 《會稽刻石》的特別之處是有一段不一樣的文字:「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誠。夫為寄猳,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有人說這反映了他的貞節觀,以及之所以殺呂不韋,鄙視生母的心跡。顧炎武則認為:「《吳越春秋》有謂勾踐『以寡婦、淫泆過犯,皆輸山上;士有憂思者,令遊山上,以喜其意。』當其時蓋欲民之多,而不復禁其淫。傳至六國之末,而其風猶在。故始皇為之厲禁,而特著於刻石之文。」但兩者都忽略了越人臥薪嚐膽,捲土重來的特色。秦始皇自家的心事,何必寫到越國去?禁其淫佚,越人比不上齊人的女閭三千,為什麼一定要寫到越國去呢?這顯然是想盡可能地減少越人的有生力量,而且還極具侮辱性地用了「寄猳」這個詞語。

 秦七刻石現在原物僅存《琅邪刻石》十三行殘碑一塊,為二世詔書及從臣名,計八十四字。秦亡後,刻石被鑿破扔入了海中,到了近兩千年後才被撈起,現存國家博物館。而《琅邪刻石》透露了一個有意思的資訊:就是秦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還是有封侯的。所以碑文提到的隨從人員中有:「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等人,李斯死後,秦二世也封趙高為「武安侯」。對照秦始皇至死還留一塊小地方讓衛國延續下去的情況,他讓幾個侯國封地存在,應該也是可能的。幾個強人在一起,不分給他們一點好處,誰給他賣命呢?

相關新聞
朴贊郁愛與血的邊緣 (圖)
銀幕短打:當香港電影成為教材 (圖)
啟示錄:PR血淚史•公關夾心餅
新戲預告:說不出聲的愛情 (圖)
送優先場戲票
歷史與空間:《宋詩選注序》「修改之謎」別解 (圖)
豆棚閒話:從梁啟超「打包票」到百萬人報名「國考」 (圖)
人文世相:讀「薄」《西遊記》
古典瞬間:秦始皇海防中的越人心結 (圖)
百家廊:《潛伏》變身職場教材及其他 (圖)
翠袖乾坤:同胞旅美潮
海闊天空:沒有溝通的意見交鋒
琴台客聚:茱萸與菊花
生活語絲:紀念鈔票
思旋天地:落實文化體制改革
記憶後書:宇宙心印
全球首批純藍玫瑰為紀念日「喝彩」 (圖)
HEROES現身 男童極速痊癒 (圖)
黑人大學選美 白人獲冠軍 (圖)
澳洲駱駝好生養 惹殺身之禍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