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親子:粵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1-15]     我要評論

文:翁靜晶

 要問粵劇是何時起從香港沒落,恐怕與「粵語殘片」在電視消失脫不了關係。

 提倡在中學課程中加入粵劇,以振興這種傳統藝術,其意雖好,卻只怕實行起來困難重重。主要問題,在於「切入點」……

 要學習,得先培養學習興趣,那興趣又從何而來?傳媒的影響必然不少!就以唱歌為例,試問年輕人會哼在嘴邊的,是學校音樂課所教授的歌曲,還是當紅歌手的流行曲?要學生乖乖去「學戲」不難,但在此之後,要他們「學以致用」,才真正考功夫。

 畢業後,大多數人都不會再碰那根昔日音樂堂必備的牧童笛,也難再拿起畫筆練習一下美術課教授的素描技巧……就算是喜歡音樂的年輕人,亦寧可跑去彈結他;喜歡繪畫的,會傾心於現代漫畫,這是為啥?

 無疑,將某門藝術納為必修科目,絕對有助於新一輩建立有關的基礎知識,卻同時把之困在學校中,跑不進生活。

 再而,是「如何教」、「怎樣教」的考量。據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所說,粵劇有可能在新高中的音樂課程中,作為主修或選修科目,又或者納於中文課程裡,粵劇也可以成為選修科目。單看這些概念,卻沒能得出一個立體的計劃來。譬如,課程所教的究竟是粵劇歷史和背景知識,抑或傳授學生「唱做唸打」之技法?其課程目的,是打算培養一群懂得欣賞粵劇的年輕人,又或者訓練新一代的粵劇藝人?要知道,建立觀眾群以及培訓從業員,是兩個不同方向的事!

 考試的安排,也是個難題。若以筆試形式進行,則如紙上談兵;如要學生親身演出,卻唯恐他們未夠功力。深淺程度掌握不當的話,搞不好弄出一個惹人討厭的科目,得出反效果!從推廣的角度來看,學校並非最佳的選擇,易落入吃力不討好之局。

 生於數十年前的一代,不少人都迷上了粵劇,回憶起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從電視上見慣了相關的名伶!小朋友看了這些電視節目,閒時大伙兒還會玩起扮花旦、扮小生等遊戲,不亦樂乎。對於粵劇的愛好,便是從此潛移默化而建立起來。

 年輕人對粵劇興趣不大,主要還是源於疏離感。現實點來說,任何形式的藝術表演,只要走出了大眾傳媒的視線範圍,便難於在主流中立足。

 哪怕走入學校、走進書本,也無法挽回聲勢。要令市民愛上一樣東西,憑政府未必辦得到,反而是傳媒的拿手絕活。文化、藝術、嗜好……都不是靠「填鴨教育」能塑造出來的。

 用嶄新方式演出劇目,再加上電視台的支持,或許才是令粵劇再次風行的方法!

相關新聞
李桓權扭曲了的時空隧道 (圖)
神槍手 (圖)
我們在同一個地方,但…… (圖)
巴士站 (圖)
「記憶中的片段」展覽
北京看:舞劇《洛神賦》的飄逸、陰冷與絕望
點評集:虛象敦煌,流沙香港
活動推介: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運動誇啦啦》
影話戲新作 《Hell Walker》
簡訊:蕭暉榮藝術展在福建省美術館舉行
百家廊•藏品:霧裡看花難看透 (圖)
翠袖乾坤:影像以外
娛視觀:十年回首 是對是錯?
琴台客聚:所謂「秘籍」 (圖)
杜亦有道:懷念玳寧與新加坡語
隨想國:逆向思考
醫情識趣:告別失眠
航空珍藏 遨遊世界之最 (圖)
漫話故事 藏命名玄機 (圖)
首宗劫機 峰迴路轉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