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羊璧
六十年前,天翻地覆,翻江倒海。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人間的巨變。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寫了當時大變動中的一些細節,一些具體的人物、形象生動,「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大江大海,有時代的大輪廓,不過這本書著重寫的不是大輪廓本身,是寫大輪廓中某一角落某一人物。於是我們看到了今天的名人在那時的大江大海中的片段。十二歲的白先勇在香港上了喇沙書院;七歲的朱經武從武漢流轉南下;一九四九年流轉到香港的馬家生了一個男孩馬英九;出生在山東菏澤的蔣震在香港做苦工;一九五八年開設了自己的機器廠;出生於上海的徐立之住在香港的一小閣樓上,他的父親曾經為蔣介石以小楷抄家譜……
名人的故事特別吸引人。
《大江大海》也接觸到那時候的時代大輪廓。一是寫到了抓壯丁,一是寫到了駭人的通貨膨脹。
當時的政局發生大變,引起了龍應台筆下許多人的「顛沛流離」,但在這些「顛沛流離」之前,普通小百姓遭遇的是一連串的災難,最嚴重的就是抓壯丁與惡性通貨膨脹。當時的政府為了要「戡亂」,展開了大規模的內戰,要大量抓壯丁去當兵,又無法應付不斷增加的軍費,只好無限量的印發鈔票。
《大江大海》寫到抓壯丁,有這麼一句,當時向台灣撤退的六十四軍,「七千官兵中還有一千多個是一路『抓』來的青壯少年。」
寫通貨膨脹,《大江大海》找到美聯社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發的新聞,列舉前後對照數字,那時的一百元法幣(法定貨幣),可以買到甚麼,是:「一九四○年,一頭豬;一九四三年,一隻雞;一九四五年,一個蛋;一九四七年,三分之一盒火柴」。就是說,在七年間,通貨膨脹可以把老百姓手中的一百元(一頭豬),變到幾乎等於零(三分之一盒火柴)。
這兩件大波大濤,當時經歷過的人,現在都是耄耋之年了。我是親歷那個時期的老頭,想說一說所見所歷的細節。
先說抓壯丁。那時,我在家鄉汕頭,將到香港謀生,約了一個同學話別,在汕頭市唯一的中山公園走走。忽然,見到來了一支隊伍,每個人都被鐵鏈鎖著,走到公園的一角,讓他們坐下來休息。這分明是剛從鄉下抓來的壯丁隊伍,押送到甚麼地方去交差。我與朋友都說,我們得快走了。萬一押送的官兵跑來硬把我們也拉進隊伍中去,那是亂世,你能怎樣?我們急忙走了,至今想起仍有餘悸。
又一件是通貨膨脹,惡化到物價每天不同,每一小時不同。那時我的姊姊當小學教員。小學教員的薪水微薄,但仍然是我家的重要收入。每逢發薪的日子,物價必大漲(每當這些日子是政府鈔票大量發行的時候)。這天,我家要派一人到學校門口等拿姊姊的薪水,拿後急跑去米店,米店那裡已排長龍,長龍中有我家另一人。排在前面,早一點買到米,可以多買幾粒,因為輪到龍尾時,米價可能又漲了。這絕不是開玩笑的事,沒有一絲誇張。
再提供一點小物證。那時物價不斷調整,郵費也得不斷上調。來不及印新面額的郵票,就在舊郵票上加印幾個字。我存有一個當時的信封,郵票就是原面額三分,印上「國幣壹百圓」作一百圓用(見圖)。
那時,不懂政治的老百姓,也盼望早早變天了。大波大濤於是不可阻地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