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The Soloist,一個現代童話的主題變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1-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The Soloist電影︰獨奏者。網上圖片

勞 拉

 一位露宿於街頭、衣衫襤褸的流浪漢──納撒尼爾.埃爾斯,卻拉得一手動聽的小提琴,天籟之音使得路過的《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駐足回眸。一次邂逅,使兩個不同軌跡的生命有了交集。作家進一步發掘,原來街頭的叫化子是當年最著名的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因患上來歷不明的妄想症,事業的旅途從此停止。好奇和同情心的驅使,作家決意要幫助這位不幸的藝術家,並開始了長達多年的努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最早由美國洛杉磯時報記者斯蒂夫.洛佩茲在他的專欄裡披露,在市民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好心的人士送錢、送樂器來幫助落魄的藝人。專欄最被關注的那段時間,幾乎每一天,都有人前來打聽,天才的音樂家,流浪者納撒尼爾.埃爾斯,現在究竟怎麼樣了?

 斯蒂夫.洛佩茲坦白道,他起始的動機是流浪漢身上具備的「戲劇」和「新聞」元素。假如那位提琴手沒有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作為背景支撐,那他只是千千萬萬個可憐的街頭藝人之一,而作者也必將掉頭而過。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手頭可寫的項目一大把呢。一位有前途的明日之星,卻中途隕落,調動了他與讀者們的惻隱之心。「離奇」、「坎坷」、「同情」、「救贖」是平凡生活裡最受歡迎的「佐料」,他的專欄就是抓住「奇跡」兩字,來演繹一個現代的童話故事。

 在真實的生活中,斯蒂夫.洛佩茲一直在努力尋找著改變納撒尼爾.埃爾斯生活方式的良方。他動用著他的影響力和人脈關係,給流浪漢找醫師、指導老師、居住的房子,以及演出的機會。他也期待著「奇跡」出現,使一名精神病患者可以回歸正常的生活。但這彷彿是不可能的任務,納撒尼爾.埃爾斯不接受他的改造和安排,更不理會他的「良苦用心」。流浪漢喜歡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每天的行程裡沒有時間表、計劃、目標這一類的詞彙,對未來他不需要「規劃」,甚至也不在乎「明天」。他頑固地抵抗著任何人對他的改造,雖然有時他也明白地表示,斯蒂夫.洛佩茲是他唯一的「上帝」。

 正是這位流浪漢把正統世界裡舞文弄墨的文明人帶入了另一個世界,那是與垃圾、污垢為伍的環境:妓女在大街上奔忙拉人接客;流氓打架鬥毆、血腥粗暴;人沒有體面和尊嚴,任何事故都可以把生命像螞蟻一樣地輾為塵埃。但是危機四伏的恐怖地帶,卻是流浪漢的家園。他的思維極其簡單,只要睜開眼,可以想起音樂,想起貝多芬,一切便都可以滿足。

 斯蒂夫.洛佩茲的改造計劃多次受挫,這反而隱隱地激起了他的鬥志。在與這個流浪漢進一步的接觸中,他不時地反省著自己去接近這一人物的真正意圖、期望值、可行性、挫敗感,以及得失之間的矛盾心態。他想理清與流浪漢真正的關係。拯救與被拯救?主流優勝者與散漫的弱勢群體?或者是兩種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動物彼此觀照?他們天上地下的生活方式幾乎沒有連接點,但是,埃爾斯對音樂的如癡如醉,又使專欄作家觸覺到命運弄人的殘酷性。他不無感慨地說,同樣生存在繁華躁亂的著名都市,也許同樣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天賦,幸運者與不幸者的生命,有天壤之別。也許,埃爾斯是一面反光鏡,讓洛佩茲窺見了自己的幸運與造世主的恩典。

 作為報告文學的《The Soloist》,有著極為誠摯的自我解剖。相比專欄,作者更為細膩地表達了這個現代童話背後,許多渺茫和混沌的複雜心緒。他時不時地探討著這件事情的意義。頻於反省的態度使給予的本身不再顯得膚淺沉重。作品呼喚人們內心深處的同情和悲憫,撒向人間一些陽光照不到的角落。由專欄文章,發展為紀實文學,它的主題擴散得更為厚重,焦點更為模糊。

 這樣一個英雄救窮,又有著音樂聖殿光環的故事,本身就是「好萊塢」最喜歡的題材,因此,在洛佩茲的報告文學還未寫完的當口,幾家電影公司就拿著合約一擁而上。最後,被名氣不小的導演喬.懷特拿下,卡士更是當紅的小羅伯特.唐尼和當過奧斯卡影帝的傑米.福克斯。情節也被提煉為洛佩茲的愛心和同情,使他盡力幫助埃爾斯走出精神疾病的困擾,而且讓他重新站到了演奏的舞台上。他們倆在互相了解的過程中締結了深厚的友誼。

 好萊塢用它所擅長的商業品位,把原型故事修剪成了一顆討人喜歡的「糖」。來自於主流媒體的評論和吹捧,也一直在人性的美好上著眼。影片被定位為一部充滿了愛和希望的電影。

 影片傳達出的人生態度很積極,對於這一點,我們感到很欣慰。 ——《洛杉磯時報》

 《獨奏者》的故事有一些過於理想化,只是當我知道這個故事的確是真實的之後,我明白了一點:這個世界的確是充滿希望的。

——Aceshowbiz.com

 綜觀影片,明顯地看到它的視角和重心放在了洛佩茲的身上,把他塑造成英雄一樣地援手助人,主題簡化成英雄、愛和友誼,人性刻劃的層面單一且膚淺。

 其實,電影也有許多可以表彰的地方,特別是當它把鏡頭推向這些個無家可歸者聚集搭夥的地方,是那麼地真實和勇敢!直面人間最慘淡的角落。影片僱用了五百個真正的流浪漢來演出真實的自己。一些髒亂得令人窒息的鏡頭片斷,放在其它國家,大多數是要被按上「過分暴露陰暗面」而被打入冷宮,不見天日。而這部影片,就讓觀眾看到繁華背面最黯然的景色,除了勇氣,還有一份真誠。

 雖然是主流推崇的題材,但影片在2009年4月出來以後,票房賣得並不好。更令發行商人費解的是,影片的海外票房,只不過是本土的十分之一。是現代人拒絕童話,還是主題被演義得太膚淺?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與流浪漢故事中所提供的社會學方面的價值,繼續被政府挖掘並大力提倡。許多洛杉磯城市的圖書館,開始以它作為「一城市,一本書」的專題活動,鼓勵市民把關懷送至那些個被遺忘的角落,體恤弱勢群體,培養孩子們去正視現實,面對城市的瘡疤。活動持續一個季度,受到熱烈的響應。我也由此感受到美國社會積極的力量。

 三個版本的主題變奏與所採用的媒體形式有關。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很難負載太過深刻的思想。所以也無法對它苛求。對比而言,報告文學有著更為豐盈的細節,為現代童話的來龍去脈提供了多維的思考空間。我讀了幾遍報告文學以後,對作者幾次三番的困惑和動搖留有深刻的印象。

 在我個人的印象和理解裡,總覺得洛佩茲和埃爾斯的關係,像極了美國與其它弱小國家的關係。有著一種放不下的優勢感。雙方互相看著著急,又難以改變對方。真的有必要改變嗎?以誰的視角來改變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一切真的有可能改變嗎?在書出完,電影播映完畢,各種宣傳做完之後,洛佩茲和埃爾斯還是要面對最為真實的人生。我在一次讀書碰面會上,聽過洛佩茲的報告,又一次感覺到了他的為難。其實,從這份難處深挖下去,敢於面對真實,倒是可能解決許多對人性的困惑。

 不同階層的人們真的能建立平等的友情嗎?如何與異類共處?在宇宙面前我們人類渺小的位置,命運面前每一個體的不由自主與脆弱……在未知的世界裡,讓我們先學會敬畏,這些都是一個現代童話後面所遺留的問題。

相關新聞
百家廊:The Soloist,一個現代童話的主題變奏 (2009-11-24) (圖)
翠袖乾坤:獨立思考 (2009-11-24)
海闊天空:一些有趣的研究結果 (2009-11-24)
琴台客聚:恭王府與和珅第 (2009-11-24)
生活語絲:廣州交通混亂 (2009-11-24)
思旋天地:漸進民主 (2009-11-24)
記憶後書:胡德夫在香港大會堂 (2009-11-24)
百家廊:尋找一位名叫「莞香」的姑娘 (2009-11-23) (圖)
翠袖乾坤:聰明丸將普及如雞精 (2009-11-23)
一網打盡:預訂有保證 (2009-11-23)
琴台客聚:美國人不蠢笨 (2009-11-23)
杜亦有道:金秋良夜 (2009-11-23)
思旋天地:政改踏出一大步 (2009-11-23)
網人網事:中國網民大片:叻過荷里活 (2009-11-23) (圖)
百家廊:APEC演繹「服裝秀」 (2009-11-22) (圖)
翠袖乾坤:家活舞蹈 (2009-11-22)
娛視觀:泛民不領情 (2009-11-22)
琴台客聚:香港史料專書 (2009-11-22) (圖)
生活語絲:古戰場哥黎希律 (2009-11-22)
隨想國:戴 天 (2009-11-2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