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隨著回歸10周年臨近,澳門街頭充滿喜慶氣氛。圖為大三巴牌坊前擠滿興高采烈的觀光客。
本報駐澳門記者王海濤、梁翠敏18日電
10年,在人類歷史中只是一瞬;但一個人、一個社會,用好黃金10年,足以創出傳奇,創造令人驚羨的輝煌。澳門回歸祖國10年,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下,在以何厚鏵為首的特區政府帶領下,50萬澳門同胞齊心協力不懈奮鬥,澳門成功走出回歸前的經濟衰退,GDP屢創新高,政府財政收入連年增長;失業率持續下降,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社會安定和諧,市民安居樂業。繼香港之後,「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本報回顧澳門回歸以來政治、經濟、民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歸納出十大亮點。
亮點一:人心回歸 國家認同度超高
澳門回歸10年,與內地交流合作更加緊密,加上學校及社會各界持續開展豐富多樣的國情教育活動,市民對國家認同感越來越強。根據早前進行的青年學生對身份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成的學生認同自己是中國公民的身份。
亮點二:開放賭權 膺全球第一賭城
澳門博彩業於1874年開始合法化,逐漸成為澳門經濟的重要命脈。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開放賭權,並發出三正三副共六個賭牌。此後,澳門博彩稅收「三級跳」,由1999年的120億澳門元躍升至2008年的1,087億澳門元,2006年博彩收入更超越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賭城。
亮點三:千億儲備 人均GDP勝香港
回歸前,澳門經濟連續4年負增長,但到2008年,澳門GDP超過1,700億澳門元,是10年前的3.6倍;2008年人均GDP31.5萬澳門元,約為回歸當年的3倍,並於2006年超越香港,居於亞洲前列;財政儲備到2009年底超過1,000億元,遠遠高於回歸時的20多億元。
亮點四:拓個人遊 訪客年逾2千萬
歐陸風情融會東方文化、充滿特色的建築群、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及富有特色的美食,使澳門成為富有魅力的旅遊熱點。為支持澳門特區經濟發展,中央政府自2003年起逐步開放內地遊客赴澳個人旅遊;同時,澳門不斷開發新的旅遊亮點,增強吸引力。訪澳旅客近年不斷遞增,過去3年均超過2,000多萬人次。
亮點五:失業率低 十年薪金增又增
博彩業帶動其他相關行業迅速發展,經濟活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大增,近年出現了勞動市場「工求人」的情況。失業率大幅下跌,市民收入中位數從1998年約5,000元躍升至今年第三季的8,500元,內部消費強勁。
亮點六:兩派紅包 與全民分享成果
澳門經濟全面躍進,政府財政滾存加上儲備基金的累積約1,000億元,為此政府努力與全體市民分享成果。2008年首次向永久居民派發5,000元及非永久居民派發3,000元;今年更「加碼」,向永久及非永久居民分別派發6,000元及3,600元。另外,還向每位居民派發500元醫療券,以及推出系列稅費減免措施。
亮點七:進駐橫琴 譜粵澳合作新曲
粵澳合作在澳門回歸後不斷推進,其中最大亮點是橫琴開發。橫琴島與澳門隔河相望,面積為86平方公里,是澳門現有面積的三倍。根據規劃,橫琴有近5平方公里的土地將用作粵澳合作專用地。今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表決通過《關於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澳門大學新校區成為開發橫琴島的首個項目。
亮點八:列入世遺 開拓多元化旅業
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城區包括媽閣廟、大炮台、大三巴牌坊及議事亭前地等多處著名的景點。而澳門被列入世遺後,吸引更多的旅客慕名而來,令澳門旅遊業更加多元化。
亮點九:填海造地 確保可持續發展
為增加土地以配合城市發展,提高居民的綜合生活素質,同時創造條件保持澳門可持續發展,澳門不斷進行填海工程,直到目前,澳門面積已達約30平方公里,比20年差不多大了一倍。另外,特區政府於2006年向中央申報澳捕s城區填海規劃,上月底國務院正式批准有關計劃,預計填海新增土地面積約為350公頃。
亮點十:外商紛至 十載人口增十萬
近年澳門除了博彩業發展,贏得「世界第一賭城」美譽外,亦適度發展商貿、會展等多元產業,更吸引不少外資進駐澳門,經濟發展促使大量外地僱員來澳滿足人力資源的需求。2000年澳門人口約43萬,到今年已經激增至54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