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葫蘆」裡的霍天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梁小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通過辦展覽帶動地區經濟,舉辦了『牛下開飯』,我們發現,這是行得通的。」 本地非牟利文化機構「文化葫蘆」總幹事霍天雯說。這個活動的背後,是她和她的同伴對本土文化開花結果的信念。

 去年年初,一個圍繞香港最後的徙置社區(牛頭角下h)的清拆而舉行的社區導賞活動「牛下開飯」,讓主辦方「文化葫蘆」一炮而紅。蜂擁而至的本地和海外客排滿了社區內的幾家老食店,並在社區內大量留影,分享和聆聽居民的故事;年紀稍長的是在緬懷老區的特色生活,部分年輕人和孩童則是在體驗愈發稀少的人情人事。策劃人之一、非牟利文化團體「文化葫蘆」的總幹事霍天雯後來還收到了大量的Email,感謝他們對舊區和香港本土文化所做的一切,也正是這些鼓勵和肯定,令她對建立社區工作和推動本土文化的關係,信念更加堅定。

 「牛下開飯」之後,霍天雯再次以總策劃人的身份,與「文化葫蘆」團隊再次組辦歷時2個月的「港文化.港創意」活動(2010年1月23至3月13日),這次將焦點對準了老店舖和歷史街道、建築集中的中上環區。選擇位於荷李活道正等待政府活化的原警員宿舍為活動基地,屆時會展出本地12位年輕藝術家關於中上環的主題創作,以及開辦創意工作坊、講座和文藝表演等,更有帶領參加者遊走區內特色老店舖。

400萬元資助的秘密

 辦「牛下開飯」的2萬多元經費是霍天雯和老公吳文正自掏腰包的,這次因為涉及100多個單位,包括50多間老店的參與和互動以及對展出基地的基建裝修,還有藝術系大專學生的實習考察,所需資金甚大。霍天雯他們最後獲得了香港賽馬會捐贈的近400萬港元,比起當時接到通知的興奮,她對等待時期的焦慮和擔心仍然心有餘悸:如果申請計劃不予批准,那麼之前所有在社區與街坊們建立的關係和投入不僅難以交代,更重要的是,「港文化.港創意」所帶出的有關「文化保育」的新角度就無法實踐。不過,霍天雯後來發現,計劃書打動別人的,不是靠妙筆生花,厚達幾十頁的內容裡,其實已在訴說一種怎樣的投入。

 「最重要的是與區內的街坊建立關係,得到他們的信任。」就是說,要讓街坊們明白,他們講的「文化保育」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確能跟街坊們的日常生活發生密切關係,甚至就像「牛下開飯」吸引遊客排長隊,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你不覺得這條街很安靜麼?」霍天雯問記者。採訪地在荷李活道,時為晚飯時間,與夜如白晝的Soho區毗鄰,卻是僻靜幽暗,「店舖少,人流也不旺,我們希望這裡將來能發生改變。」

 霍天雯曾在社區組織協會(Soco)做社工長達13年,主要服務對象是社區內的老人家,住天台屋、板間房的街坊以及失業人士等弱勢群體,對同一份工的堅守,背後是十幾年對深水黤它銴E社區的扎根,所以此次深入中西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令這裡的很多商舖對他們的活動表示支持和認同,與她訓練有素的溝通經驗不可分割。

 「多數人對中上環社區會有一些想像,會認為他們比九龍、新界的人更有教養,後來我們駕車搬運展品,發現其實這裡更加危險,行人不守規矩的更多。」霍天雯開玩笑地說。「不過,事實上大家都是一樣,只不過這裡的店舖面臨的租金壓力更大,經歷的轉變相對更多。」霍天雯還發現,由於生意疏淡,街坊反而更願意花時間與她分享故事。「他們沒有機心,也明白我們不是為了從他們身上賺取利益。」活動選擇了一批大專藝術系學生,也讓他們落街訪問,體會那些堅持了一個世紀,經歷了1、2代的店舖背後,堅守的理念是什麼。

文化轉型

 然而,從社區到文化保育的轉向,霍天雯卻受到丈夫很大的影響。「文化葫蘆」由她的先生吳文正創立,因為曾做過媒體攝影記者,最早是想做文化類影像的出版,「但他一直很關注本地文化保存方面的課題和資料收集,每天回家都會從外面揀回很多舊物,還很興奮地給我講背後的故事,聽得多了,總會知道一點半點,開始覺得,那些都不是簡單的物品了。」

 「文化葫蘆」一名比喻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才明白裡面賣的是什麼藥。霍天雯在Soco工作時,曾參與過該協會舉辦的活化西九社區項目「活在西九」,對展覽、藝術和社區的結合有了初步的體驗,明白親自深入家庭才可以與藝術發生更多的關係,「後來和先生發現,做出版不能和群眾直接接觸,所以『牛下』之後,開始考慮『文化葫蘆』的轉型。」

 霍天雯在女兒念小學時,作出辭工的決定,本想多了時間分擔女兒的學業壓力,結果卻開始了自己在「文化葫蘆」的第二份工。對記者解釋自己的策展人身份,她興奮中帶著些許無奈,「見過策展人連看場地、出入登記都做的麼?不過我沒有讀過藝術和歷史,什麼都要靠人教,落手落腳去做,可以學到很多。」其實霍天雯更像社工,語速快,思維反應也快,記者問題說了一半,她就能馬上知道下面的意思,交流起來非常輕鬆。以為這位資深社工有什麼語言天賦,原來她從小訓練有素。「家中有4個哥哥,最小的一個都大我10幾歲,每次他們捉弄我,我要想辦法對付4個。」她小時有「小吱喳」花名,家庭熱鬧,溝通能力是必須具備的,「以前住沙田公屋,習慣和鄰居玩,所以一直覺得公共空間和建立關係的重要。」

 記者還是關心那400萬如何花,聽說,到時舊警察宿舍的天井處,會鋪上人造草皮,搭上戲棚,找藝術家登台表演和展覽作品,並邀請周圍街坊免費觀看。「到時還有附近的酒吧提供免費酒水和discount,吸引遊客去消費。」「總之都不會落『文化葫蘆』的袋,用不完的話,我們會退回去的。」霍天雯期待開幕那天會來上千人。而有關本土文化展覽和教育的活動,「文化葫蘆」還會繼續。

相關新聞
「文化葫蘆」裡的霍天雯 (2010-01-20) (圖)
彭立斌 進入太陽能時代 (2010-01-20) (圖)
卓伯棠 開創下一個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10-01-13) (圖)
城客列傳:莊明達 沙畫我第一 (2010-01-13) (圖)
區惠蓮 我不犀利 只是很單純 (2010-01-06) (圖)
區惠蓮小檔案 (2010-01-06) (圖)
城客列傳:雨希的出版冒險 (2010-01-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