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基督教青年會調查顯示,在金融海嘯後逾5成的大專生對就業前景感到悲觀。
【本報訊】(記者 陳思雅)金融海嘯令不少港人飯碗被打破,同時亦衝擊了大專生對未來就業的信心。有調查顯示,在金融海嘯後,有50.5%大專生對就業前景感到悲觀。由於學生就讀學歷課程不同,社會認受性有異,副學士生對出路憂慮程度最高。調查又顯示,經濟不景下更多大專生能「放下身段」,約48%人願意降低首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亦有約52%有意接受學歷要求較本身低的工作。專家認為,大專學生應抱持更長遠的人生或事業目標,避免因自感「屈就」而影響情緒及對前景的看法。
基督教青年會去年5月至9月間,訪問了667名就讀文憑或以上學歷課程的大專生,結果顯示,逾半人對就業前景感悲觀,約有3成人認為金融海嘯已改變其未來就業計劃,26.4%人指會因而延遲就業。在就業市場欠佳下,調查又發現有約半大專生能主動面對現實,願意調低要求。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鄧永昌解釋,結果已充分反映學生為求覓得一紙聘書,不惜放下身段,以高學歷、低薪金增加自己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憂慮指數超越高級文應
副學士課程近年風波不絕,認受性又遭到質疑,是次調查也發現,有關學生對出路憂慮程度,的確較其他學歷課程高。以1至5評分,5為最高,副學士生憂慮指數為3.49,遠高於學士的3.1及碩士或以上的2.89;與之程度相若、但發展較久的高級文憑課程,學生憂慮指數亦僅為3.04。鄧永昌解釋,由於副學士在就業市場的認受性,與政府當初預期的有差別,學生又同時要面對能否升讀銜接學位的壓力,令其憂慮更重。
另外,調查亦反映,現今大專生最重視工作環境中「與同事及上司關係」,其次是「報酬與福利」;女性較男性更注重以上的價值觀。另方面,若學生較重視「人生目標與才能」,就業信心及入職議價彈性則更高。青年會執行幹事李慶偉分析稱,這正顯示大專院校應調節職業輔導內容,讓學生求職時視野更廣,考慮長遠人生目標、展現個人才華等內在價值,特別是經濟不景時,也可保持信心及適應能力,不會因未達就業期望及要求,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及心理反應。
理工大學市場學系二年生何明義認為,首份工作主要是爭取工作經驗,他明年畢業後亦不會太計較薪酬。
理大學生多設薪金底線
不過,他坦言,不少同學都會設下薪金底線,不會考慮薪金太低的工作,部分去年畢業的學長,亦有人放棄從商的志願,改而加入收入穩定的公務員行列。07年專教院畢業的蕭定輝,去年9月辭工逆市創業,成立設計公司,為的是實現夢想,希望將來可擁有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