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從《林泉高致》和《園冶》看中國古代的環境倫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3-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園林建築體現了人工與自然相互配合的理想。圖為蘇州退思園。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徐麗莎

 環境是指人類生活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類賴以生活的種種因素,也包括人為創造的住宅房屋、農田鄉郊、都會地區、名勝古跡等。人類為了享用更豐富的物質和提高生產,則必須改造環境,開發自然資源。然而當人為創造和開發與自然循環失衡的時候,環境問題就逐漸浮現。20世紀70年代,環境倫理──探討人類與環境關係的論題便應運而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類關懷自然的思想發源得很早,這種關係稱為「天人關係」,譬如儒家講求天人和諧,荀子就認為「萬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養而成」,主張對自然萬物施以「仁」。老子的宇宙論有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同時人也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是古代最早的「天人合一」論。而莊子對此更作進一步的概括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表達了中國文明對人類、社會和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北宋時的《林泉高致》與明代《園冶》之中的審美理想,也正與傳統的天人關係一脈相承,以下試舉出具體例子談一談作者的思想。

 《林泉高致》是一部論述山水畫創作的專著,具有豐富的創作理論和美學思想,代表了北宋山水畫理論的最高成就。作者郭熙(約1020-約1100)在談論繪畫的同時,還提出了環境倫理思想。自然之美是客觀存在,但要感受其美則必須有審美的心胸,郭熙稱之為「林泉之心」,他說:「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山水訓)這裡所說的「價高」和「價低」是指觀賞對象的審美價值之高低。自然景物與繪畫作品作為觀賞對象,都具備審美價值,其價值如何,便視乎觀賞者有怎樣的心胸和態度。「驕侈之目」是把觀賞者自己凌駕於觀賞對象之上;「林泉之心」卻是當觀賞者和觀賞對象相融無間,進入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來體悟山水的自然美和繪畫的藝術美。「林泉之心」也是無功利目的、無利害之心,視自然景物與人平等,不分彼此的態度。

 如果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眼中的山水也再不是死物了,而是與人一樣有生命的。正如郭熙,他把山水各部分的結合,譬喻為人的形體精神的結合: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雲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水訓)

 值得欣賞的真山真水,和理想的山水畫構圖都必須為有機的結合。

 然而天下之大,畫家應該如何選擇描繪的對象?郭熙認為需要「取之精粹」,所謂的精粹,就是「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徐復觀把郭熙的想法闡釋得非常精到:

 郭熙對於如何選擇,也特別指出了要點;在此一要點中,實強調出了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使山水與人生,成為兩情相洽的境界;則超越後的人生,乃超越了世俗,卻在自然中開闢出了一個更大更廣的有情世界。

(《中國藝術精神》)

 當人類視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親和、平等的時候,人與自然的生態應該是平衡的,而自然為人類提供的天然資源也就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相反,當人類變得自我中心,向自然環境強取豪奪,人類亦同時面臨資源耗盡、環境破壞,此或將造成人類自我毀滅的境地。

 計成(生於1582)的《園冶》是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的專著。其中「巧於因借,精在體宜」(興造論)是計成的建園理念。所謂「因」,即是因地因時因人創造環境,順應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貌、地理氣候、自然植物、園林面積等客觀環境因素去建造園林。所謂「借」,即借景,借用園外自然景物,構成更加豐富的園林景觀,使空間無限擴展,打破空間的局限性。「因借」是方法,又同時是一種自然發展的觀點,追求「回歸本土,回歸自然」,根據自然條件創造生存環境。因此,在建造之前便要先勘察還境,選擇合適的地點,才能既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又能在造景上事半功倍,那就是計成所謂「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相地)。

 建造園林跟其他建築一樣,是以人的主觀意志改變自然,使自然符合人的需要。這些建設難免會改變原有自然生態面貌,對自然生態帶來破壞。不過,如果採取正確的態度和合理的辦法,這個矛盾仍能化解,並達致人為與自然和諧共存。所以計成提出「開林須酌有因」(立基),開採林木,要審慎斟酌其必要性和用途,也即是說當建造園林之前,必須考慮自然生態和環境,計成所謂的「合宜」、「得體」,也包含合理利用、適度開發自然資源的準則。

 至於如何保護環境與如何有效地運用自然資源方面,《園冶》中也具體說明。首先,可舉當建築與樹木出現矛盾時的處理方法,計成說:「多年樹木,礙築簷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椏不妨封頂。斯謂雕棟飛楹構易,蔭槐挺玉成難。」(相地)建築易成,古樹難得,所以建築「退一步便海闊天空」,若位置只差一點,可以鋸掉數椏,以不影響樹木生長和形態為限。計成不僅提出了建築技術上的權宜之計,更加提倡人們要珍惜林木,保育古樹,誠然是中國古代的環境倫理。對於自我中心,莫視自然環境的人,計成更加嚴言責備說:須陳風月清音,休犯山林罪過。(相地.郊野地)也給因環境破壞而自食其果的現代城市人一記當頭棒喝!

 建築需要材料,但用料過度則耗費資源。《園冶》裡清楚說明「當要節用」(興造論)的原則,特別是一些不能再生的材料,例如:「石非草木,採後復生」(選石),有些廢料則可以循環再用,加以活化,譬如「廢瓦片也有行時」,「破方磚可留大用」以作鋪地材料(鋪地),這樣不僅能減省建築成本,還能減少消耗天然資源。

 保育大自然是現代人迫切的任務;開發自然資源來提升物質生活,又為人類帶來舒適和方便,我們可否達到雙贏的局面?《林泉高致》和《園冶》兩部著作可以給現代人一些啟示:以林泉之心去對待自然,並順應自然來創造人造環境,有制約地運用自然資源,最後人還是能成為享用大自然所提供的精神和物質享受的最大得益者。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六) (圖)
轉變中思考新聞 張力奮 (圖)
可能的事皆可行 歐柏騰 (圖)
下期預告:
文化觀察:一個年輕人離開上海的理由 (圖)
編按:
歷史與空間:從《林泉高致》和《園冶》看中國古代的環境倫理 (圖)
豆棚閒話:廢除「三八節」咋樣?
百家廊:文學的功用 (圖)
翠袖乾坤:絲竹煙雨江南
海闊天空:機械故障各安天命
琴台客聚:武大郎的黑骨頭 (圖)
杜亦有道:如意算盤
隨想國:肝
詩幻留形:《霧香港》的沉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