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恩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現代許多年輕人很愛批評,而且用字精要,大有孔子「一字定褒貶」的精神。只是,當要求他們更仔細地提出批評理據與推論過程,以了解更深層的想法時,卻多無言以對。或許他們不是沒有理據,而是習慣於「快、狠、準」的語言表達方式,以致不善於層層推進的邏輯分析吧?也因此,像龍應台《百年思索》這類着重反思問題的書,絕對是能讓年輕人提升辯論能力的「現代真經典」。
《百年思索》最初吸引我的是書名「思索」二字,語意比「思量」、「思考」更用心,滿有智者風範。這本書主要收錄龍應台在1998至99年間發表的文章,主要討論台灣以至大中華地區的社會與歷史問題,當時的台灣總統還是李登輝。
陳述太直接 武斷損可信
從今天回望過去,1999年是台灣政治舞台轉變的關鍵時刻,當地人的內心都充滿不安與焦慮。電視傳送過來的新聞,盡是政客誇張的表情與煽動人心、互相攻訐的言論。但在《兩粒草莓的賄選》中,龍應台以德國人選舉與台灣作對比,謂「如果說,德國的大選對於台灣人應該有某些啟發,那麼最重要的啟發也許應該是,當歐洲人鉚足了全力在思考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們是否已經放棄了起跑的立足點」。「腳上纏着包袱的人,顯然只能跌跌撞撞,拖拖拉拉地掉進了二十一世紀。這個想像,挺可怕」。同樣是討論自己設身的政治問題,龍應台的文字冷靜得近乎冷漠。她用字謹慎,像「如果說」、「應該」(用了兩次)、「也許」、「是否」等,都在表明太直接的陳述,會營造出武斷的印象,減損辯論過程中的客觀性與可信性。即使是半帶批判的「可怕」,也要加上副詞「挺」來淡化撂重話的意味,與現代人好用辛辣言詞大相逕庭。
只得其形 欠缺氣勢
辯論語言除要客觀,還要使人折服。要達到這目的,排比與設問必不可少。龍應台絕對是此道高手。「因為沒有甚麼隱私的大揭露,沒有甚麼賄選的杯弓蛇影,沒有暴動和打架、鬧場和流血……不需要大批蒐證人員,不需要出動鎮警察,不需要增加人手防止交通癱瘓,不需要法庭判違規競選,不需要大量清潔隊員清掃選後垃圾……」、「是甚麼中國人提出這種說辭?他們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是中國人的少數還是多數?……」不是咄咄逼人的指責,卻如天羅地網,讓人沒有喘息空間。許多中學生都懂這兩種辭格,卻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像「如果你問我這個周末怎麼過?我會告訴你我去了深圳」、「天上的浮雲輕輕的、淡淡的、薄薄的」,實在讓人啼笑皆非,徒然增加文字,卻增加不了氣勢。
看詩歌能提升抒情能力,看小說能提升敘事能力,看龍應台的《百年思索》,則可提高辯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