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峰
許多年前,參加某中學的畢業典禮,當中有一個環節,是由畢業生把繡有校徽的小旗,傳授予一位師弟或師妹。台上的氣氛莊嚴肅穆,可台下的眾師弟妹呢?恰似隋末群雄,即使有老師的「鎮壓」,嘻笑傾偈之聲,此起彼落。究竟他們傳承了什麼?
曾當某青年訓練營的導師,其中一個活動,要求學員透過表演,呈現自己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當中最為印象深刻,是某名校的幾位學生,一同出來唱校歌。他們唱來慷慨激昂,即使未必很動聽,卻有一股自豪感。最令人深刻的是,歌詞是拉丁文,而他們一字不曉,卻琅琅上口。
名校之為名校,這種傳承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它讓畢業生仍然會覺得,自己這一生也是什麼什麼仔、什麼什麼ian。不少傑出校友,願意在畢業後廿年,仍然為自己的中學出心出力,就是在於那份大我一體的傳承感。自己的師弟師妹,雖然素未謀面,卻會自然而然地視之為後輩,因為,我們都是××人。
問題是,這些名校傳承感,背後必然是顯赫的功績。這可能包括一個傳奇學長,一個輝煌紀錄,一位以至多名十優狀元等等。那麼,正如我參加畢業典禮的那所學校,只是平凡無奇的一所中學,可以有什麼傳承呢?
說穿了,這種傳承歸屬,背後還是脫不了功利成敗的「香港精神」。本來,一個人能否與自己所屬團體產生歸屬感,最重要是有沒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感情,正如我們不會因母親是女強人才產生親情一樣。可惜的是,今天沒有多少學校能顧念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卻往往以利害為先,那就難怪學生同樣以利害待之,只有母校成為什麼百強十強,才願意相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