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嚴控產地來源 會期設置不合
為平衡貿易順差而設立的廣交會進口展至今已舉辦七屆。不過,隨著進口展規模逐年擴大,參展的香港企業數量卻從首屆位居展區第一的89家,到第四屆跌出前五名,再到本屆僅剩25家,參展企業逐年減少。從記者採訪獲悉,嚴控「產地來源證」、內地採購商不多、會期設置不合理產品難對接等原因,致使港企逐漸淡出廣交會進口展區。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 唐苗苗、古寧、沙飛
2007年4月舉行的第101屆廣交會首次設立進口展,展區內「香港館」吸引89家有意拓展內銷的港企進駐,參展企業數量位列進口展區第一。然而,到第二屆進口展,港企數量急劇下降近50%至49家位列第四名,第三屆46家位列第三,第四屆開始,港企數量已跌出前五名,而到本屆廣交會的進口展區,「香港館」僅有25家企業共40個展位。
內地設廠港商拒門外
據「香港館」的組織方香港貿發局稱,從第二屆進口展開始,展區嚴格要求參展產品的「產地來源」必須是海外,為港企銳減的主要原因。香港貿發局華南區首席代表何建榮(見圖)指出,九成加工貿易港企的廠房都設在內地,他們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這使得他們都被進口展區拒之門外。記者了解到,雖然有商會曾就此問題向國家商務部反映,期望放寬條款,只要是香港公司的產品便可入館展示,可惜至今未獲回應。
其次,何建榮稱,雖然廣交會不斷加大力度邀請內地買家參加進口展,但目前出現在進口展區的絕大多數仍是海外採購商。本來港企也可借進口展進行境外市場的宣傳,但展期設置不合理進一步減少對港企的吸引力。目前為止,進口展只在廣交會的第一期開設,而廣交會第一期出口展往往只展出機械、電子、建材類產品,到來的採購商無法與港企主要展出的輕工類產品對接。
採購商直接工廠落單
參加本屆進口展的香港浩記朔鉤公司經理黃覺民告訴記者,今年進口展區的客流量明顯增加,但成交效果仍不理想,因為他們生產的朔鉤屬於禮品類,而禮品類的採購商只有在廣交會的第三期的禮品出口展才會來。
黃覺民還稱,越來越多的海外採購商直接與內地工廠對接,也是進口展港企減少的原因。黃覺民在內地有工廠,以前的訂單都是香港貿易公司接單後轉給內地工廠生產,而現在外商都是直接聯繫其內地工廠出貨。另外,電子商務日趨成熟,客戶可以足不出戶就達成交易,不必再千里迢迢親自前來參加展會。
擬下屆擴至舉辦三期
記者了解到,廣交會方面已經在研討調整進口展格局的可行性,最快從下一屆廣交會開始,進口展就會調整為舉辦三期,與出口展相對應。此外,何建榮也希望,廣交會方面可以通過提供便利、加大補貼等措施,吸引更多內地採購商,真正達到促進口平衡貿易順差的目的。同時,他也希望廣交會能放寬對「產地來源證」的限制,讓更多的港企能參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