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袁雅儀接觸過不少康復者,他們很努力追求夢想,態度積極。
身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的袁雅儀,在CCF不只跟進康復者的情況,有部分是病者在醫院發病時認識的,她跟進他們在情緒上的困擾,提供心理輔導;若病者有精神問題,可能會轉介給精神科醫生處理。康復者雖然脫離癌病纏擾,但心理上未必完全康復過來,所以她亦會負責為他們作評估,包括在心理、智能及認知能力等方面作評估,「看看他們完成治療後,記憶及學習能力有沒有改變。小朋友康復後適宜入讀一般學校、融合教育學校還是特殊學校,都需要作評估而定。」
她說有部分受嚴重損害的康復者,如腦癌康復者,因腦部受損的關係而導致記憶力下降,又或者骨癌的病者需要接受截肢的手術,他們一般自信心較低,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部分康復者可能在病前做得到的事情,但康復後便做不到,有的小朋友可能需要留班,又或者學業成績倒退,我都會協助兒童康復者和家長適應。」
患癌的兒童有很多種,血癌、骨癌等對病人的傷害程度各異,「比較嚴重的,如曾患腦癌的病人,記性比以往差,有的在智力方面由正常變成弱智,當然像這種嚴重情況的康復者屬少數。」
助康復者面對各種壓力
袁雅儀表示,一般兒童癌症康復者的情緒都穩定,有部分可能缺乏自信或情緒變得失落,所以會繼續跟進,開設「康復者小組」,令他們的情況得以改善,「協助他們建立人生目標,尋找可行方法達成目標,如曾試過開『格仔舖』給他們嘗試參與,及安排工作機會,讓他們從中汲取經驗,建立信心。」
子女在小時候便患上重病,家長自然緊張萬分,袁雅儀說一般家長有數個緊張非常的階段,「小孩康復可以出院的階段,家長們都會很緊張,畢竟在醫院逗留大半年以至一年,會覺得醫院是個安全的地方,而出院後沒有醫生和護士的貼身照顧,難免會擔心剛康復的小朋友。」到了小朋友上學時,家長也很擔心,「憂慮康復者能否適應學校生活,能否應付功課以至學業上的壓力,也擔心子女的體力上能否支持下去。他們大多過了一年左右,明白到康復者的情況漸趨穩定,便會放心得多了。」
重投社會,面對不同情景、人生階段和人際關係,康復者也有自己的擔心,如小時候曾患肺癌、現在身為人母的麗嫦,袁雅儀接觸她時正考慮要不要生小孩子,「一來擔心若然自己舊病復發,小孩便會缺乏照顧;二來也擔心將來小孩會否受遺傳影響而有相同的經歷。」
即使男女拍拖,康復者向另一半或另一半家人透露經歷也承受一定的壓力。袁雅儀會在輔導環節裡,盡力替他們分析情況,如做某一件事,會和他們分析到底有哪些好處和壞處,「但最終的抉擇,還是會由當事人決定。當然,我們鼓勵他們坦白,而說到坦白,其實可以有技巧地表達,為免令對方家人擔心或不理解,會將焦點放在現時的健康狀況,畢竟他們已是無礙,而不是把焦點落在他們以往病發時的狀況。」而康復者在求職時,會否向僱主講述病歷,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較難的決定。面對生活上的各種難題,一般人未必能想像得到。
非常經歷啟發他人
袁雅儀從他們的經歷中得到啟發,「其實他們跟一般人沒有太大分別,只是他們小時候得了癌病。部分癌病康復者可能因病而損失某些能力,但他們與其他年青人一樣,仍努力追求夢想,想過獨立的生活,而且他們比其他人更正面積極地看人生。」她曾評估過一個聰明的中一生,現在雖已在大學讀書,但這名學生向她透露,成績並非是他最着緊的事情,「這答案對我來說很有啟發,即使他很聰明,但也沒有把學業或成功放在第一位,着緊的可能會是家人,以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經過一次重病的經歷,明白到生命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