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興 國
朋友從清遠回來,問我去過沒有。清遠我去過,那裡的鵝很有名,乘船沿西江而上,在船上吃河鮮很鮮美。下船時碼頭裡有很多小販在賣鵝蛋。我反問朋友,吃過那裡的鵝蛋嗎?朋友說吃了,難吃得很。我同意,當初我還買了好幾個回香港,結果大部分都丟棄了。
鵝蛋比雞蛋和鴨蛋都來得個頭大,一隻的重量大概二百克上下,蛋殼非常耐壓,可以承受十一公斤的重量而不裂開。這麼大的鵝蛋,而且年產量是一隻母鵝可以產下五十到一百個,可惜因為不好吃,而且大都用來育鵝,只有淘汰的才拿出來賣給人食用,所以沒有人去花心思研究如何烹調出美味吧?
不過,清朝的《養小錄》裡倒是記有一種吃鵝蛋的方式,那是用糟的方式來醃。內文是:「新釀三白酒,初發漿,用麻線絡着鵝蛋,掛竹棍上,橫掙酒缸口,浸蛋入酒漿內。隔日一看,蛋殼碎裂,如細哥窯紋。取起抹去碎殼,才損內衣。預製米酒甜糟(酒娘糟更妙)。多加鹽拌勻,以糟搵蛋上,厚倍之,入罐。一罐可容蛋二十枚,兩月餘可供。」
鵝蛋的腥味用酒可以去除,所以用酒糟來醃製既可去腥,更可入味,但是要等上兩個月,現在又是生活在高樓大廈裡,怎麼可能自製?怪不得全香港的食肆,沒有一間有鵝蛋的菜餚供應了。倒是第二天就在鵝蛋殼上浸出了宋朝名瓷「哥窯」的疏密不同的裂紋,如果把蛋弄乾後着上顏色,一定很好看吧?中國人慶祝西方復活節,做上復活節蛋,不是挺有欣賞價值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