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有重新拾取「讀書精神」的必要。
文:杜 浩
在京舉行的「書香北京.文化盛典」中「21世紀10年影響中國圖書榜」推薦會上,國內的一些文化名人向大眾發出倡議——「每天閱讀半小時」。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新聞出版總署擬向社會發佈2009年度全民閱讀調研報告,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與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聯合舉辦「2010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活動晚會,4月至6月開展全民閱讀活動。
閱讀、書香、美好的讀書生活,又一次觸動了我們愛書者的閱讀的感應神經,我們不禁再次感佩—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又要蒞臨了。
的確,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無限感懷。國民閱讀率、人文閱讀、書籍的命運、設立國家讀書節、閱讀社會的建立等等,會再次成為讀書界、書評界,乃至廣大讀者熱議的話題;對於一個深愛閱讀的人來說,除了關心這些讀書的話題之外,或許會更加關注對閱讀的本質、閱讀的價值、閱讀的精神、閱讀文化的思考、發現、堅守和追尋,因此,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對這些熱愛讀書的人來說,它就不僅意味着一個重要的閱讀的節日,更是一種體現着嬝牧滌版|、美好的精神儀式。
然而,今天,閱讀的現實,並不容樂觀。在我們國家,前幾年就有很多電視台的讀書節目,在物質消費主義的衝擊下相繼消逝。而這兩三年來,在讀書界,閱讀的人文精神的流失,精神意義的消解,我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原來廣受讀者歡迎的一些人文刊物,在物質消費主義和「娛樂至死」精神的衝擊下,生存發展也是舉步維艱。
平素,我們會關心國人閱讀情況的一些文化報道:一方面是各種書市熱鬧、人流如織,圖書銷量看漲,另一方面卻是閱讀的內容趨向輕鬆、從眾、時髦、雷同化……這基本上可以說折射出了如今全國的閱讀現狀,以至於有的書評家感歎,這種讀書現象,真不知道是閱讀之幸運還是閱讀之悲哀。在這個物質消費主義主宰了人們的文化生活的時代,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有重新拾取「讀書精神」的必要。
記得美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在長達10年的歷史上那次著名的經濟危機中,閱讀等文化生活休閒方式,幫助美國人度過了最難耐的時光,讓他們找到了精神的依托,以至有的讀者說:「沒有圖書、沒有圖書館我早瘋了!」還有一個閱讀故事,著名文化學者梁漱溟在日本戰機的炮彈在身邊轟然炸開時,卻仍然內心泰然,靜坐院落中,繼續讀書,思索東西文化和教育的問題。
現代人、當代人呢?我們生活在乾淨、整飭、現代化的城市,一切都為舒適便利而設計。飢餓早已不是問題,如今的問題是營養過剩或消化不良。但當周圍那麼多人只為兌換更多華服美食、現金支票而願耗盡生命,當越來越極端的刺激也不能使人震動時,或者當我們看到簇擁在地鐵上、櫥窗前那些極度麻木的面孔時,我們是否能看到這一點:人們的靈魂正在挨餓。這就是現代人、當代人的精神世界、靈魂狀態,蒼白、空虛、淺薄、無所皈依。我們當然要看到現代人、當代人這種貧乏、枯槁的心靈生活,但更應該看到這種心靈狀態,實際上也為我們閱讀、思考、填補空虛的心靈和靈魂提供了契機。
如果我們把靈魂的目光投向閱讀,我們渴望從閱讀中尋求生命的借鑒,找到解決精神危機的啟示,發現燭照未來之路的經驗。這種閱讀,實際上是我們的一種自助、自我改善和自我拯救。我們需要在這種閱讀中發現一種肯定的力量,一種激勵追求的力量!
物質、金錢、財富,都可能使人饜足,也可能會失去,但我們的精神和靈魂的富有不能失去,精神生命不能貧困。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閱讀。閱讀,其實是一種堅持的價值。在大家遠離閱讀,或者說是閱讀生活被大量的喧囂、浮躁和誘惑淹沒的這樣的年代裡,有些人在書中沙裡淘金,提示我們這個時代還有一些人認為閱讀是嚴肅和有價值的生活,對閱讀不離不棄,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其中的努力與意義,無論如何都更為值得尊敬。這是一種守望。守望的是一種讀書精神,是一種文化精神。這種閱讀的守望,這種讀書精神的守望,使我們庸常的生活具有了一種價值,使我們沉湎在物質與慾望中的人性和精神具有了一種尊嚴,是我們對於人類心中某種「價值」和「秩序」的一種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