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清明上河圖》的「雙胞胎」疑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日前,上海世博園中國國家館中以現代多媒體技術演繹的《清明上河圖》吸引了大量遊人目光。資料圖片

周錫

 在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各國的「國寶」如丹麥「美人魚」、盧森堡「勝利女神」等藝術珍品共聚一堂,爭奇炫麗。中國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普遍認為是那幅超巨型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圖中水流人動,百貨紛陳,河上縴夫叫號,船舶亦搖曳行進,令參觀者恍若置身九百年前「京都夢華」的太虛幻境,效果異常震撼。而在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時於香港舉辦的「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館藏晉唐宋元書畫展」,展品中最受歡迎、須每人限時觀賞的,也是這幅由北宋皇家畫院畫家張擇端在西元1120年前後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也難怪,這幅異常出色的民俗風情畫,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等名作,問世要早上三百多年!不過,此畫雖久已膾炙人口,但它的「本來面目」其實並未徹底弄清;而近日,又鬧出了原作似有「雙胞胎」的疑案。本文將嘗試破解有關謎團,令真相白於天下。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真跡為絹本,淡設色,縱高24.8公分,橫長528.7公分,以手卷形式,精細勁煉的筆墨,再現了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清明節之繁華景象。無論是驢馬牲畜、諸色物品以及舟車、河橋、樓房等等,都描繪得形象逼真,而八百多個身份、姿態各異的人物更是栩栩欲活,整體藝術水平達到很高的境界,當時已被稱為「神品」,由宋徽宗趙佶用「瘦金體」親書標題,加蓋雙龍小印,藏入皇家內府,成為畫苑奇珍。引致社會上很快便出現許多慕名的倣作和藉之謀利的贗品。

 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藏家董其昌認為,傳世的《清明上河圖》都是南宋人的倣本(見《容台集》),也就是說,原跡已湮滅不存。而事實是:真本尚在,且一直流傳有緒。這由該圖的技法、所繪內容、絹素、色、墨以及卷後所附的金、元、明人十四段題跋足以充分證明。其中金代張著的跋文彌足珍貴: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這段由北方金朝人於圖成後約六十年(1186年)寫下的跋語,明確無誤地證實了畫家的姓名、履歷及其北宋畫院翰林之身份,而且,還肯定了此圖作為「神品」的高度藝術價值(並非只有文獻價值)。另外,元代楊準及明代著名學者、詩人李東陽的跋文(分別撰於1352年及1515年),則對圖卷內容與流傳經過作了詳細介紹。

綜合有關資料概略言之,此圖因北宋淪亡(1127年),一度流出民間,其後收入元秘府,又「為裝池官匠以似本易去」。到明代幾換藏家,輾轉落到嚴嵩父子手裡,至嚴世蕃失勢伏法(1565年),家財充公,該圖便收歸明內府。後來再度流出,最終入藏於清宮。而在明、清兩代,同時流傳的倣摹本或偽冒本,則不下百數十種之多,有些還魚目混珠,令知名的鑑藏家也大跌眼鏡,所以清宮所藏並不止一本。

辛亥革命後,清室覆亡,末代皇帝溥儀把一批文物珍寶挾帶出宮,包括數卷《清明上河圖》(其一為真本)。直至1945年日寇敗降,偽滿政權覆滅,《清明上河圖》才被追回歸公。但其中那卷真跡,起初還被誤判,到五十年代初才被專家確認,從此,張擇端手繪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始得以重見天日,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年前專程運送來香港展出的,就是該圖卷;上海世博會動態電子版所據的藍本,也是該圖卷。至於流散世界各地,包括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六卷,都不過是後世的臨倣本或偽冒本。

 有人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俗諺亦云: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高明的倣製品,有時的確可以亂真,比如張大千當年倣石濤的畫作,便曾經騙倒不少中外藏家。不過《清明上河圖》應屬例外,因為那樣一幅長卷佳構,要摹寫得絲絲入扣,維妙維肖,談何容易!古人難見真跡,亦無印刷品可參考,多憑臆想,或以訛傳訛,故對著眾多的版本,殊難判別真假。但現在不同,有原作供對照,贗本便無所遁形了。

 比如,作為全圖重點所在、為畫家「極力描繪」的「虹橋」,據宋人記載,應是「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木結構建築,但明清幾乎所有倣冒本所繪都是清清楚楚、如假包換的磚石橋。那是它們一個極大的「死穴」。而北京故宮藏本卻不同,它描繪的恰恰就是那樣一座巨樑飛架、結構特異、完全符合《東京夢華錄》所述樣貌的木拱橋。兩相比照,孰真孰偽,已不難得出結論。

 除了這樣一個鑑別標準,還有另一個標準,就是畫家的技法。前人對原本《清明上河圖》一向推崇備至,評價極高:

 其市橋、郭徑、舟車、邑屋、草樹、馬牛以及於衣冠之出沒遠近,無一不臻其妙。余熟視再四,然後知宇宙間精藝絕倫有如此者,向氏所謂「選入神品」,誠非虛語。(元.劉漢跋,1354年)

 所謂人與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數,而筆勢簡勁,意態生動,隱見之殊形,向背之相準,不見其錯誤改竄之跡,殆杜少陵所謂「毫髮無遺憾」者。(明.李東陽跋,1515年)

這「筆勢簡勁,意態生動」八字,非常貼切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圖》真本的藝術成就。就算是「明四家」之一仇英的摹本,頂多也只能用「細緻工巧」四字去形容,完全未能達此境界,其他不知名的倣傚者便更不用提。畫有「六法」(見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張擇端的原作可謂六法俱備,而反觀諸倣冒本,卻往往大有瑕疵。

 不過,隨著近世製版、印刷技術迅速發展,不少高質素的名畫印本亦陸續面世,為臨摹古畫提供了很大方便。於是,有別於過往流傳的倣冒本,在景物(包括虹橋)與技法方面都較忠實於原作的《清明上河圖》摹本(例如吳灝本)開始出現。但一些「有心人」亦乘機偽造名跡,藉以謀利。大家會留意到近日沸沸揚揚盛傳的一則消息,說是廣東肇慶市發現梁氏家藏之《清明上河圖》「真跡」,已引起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關注,可能派出專家前往鑒定云云(原見國內《廣州日報》本年5月10日A10版,港、台及海外報刊與網上傳媒紛紛轉載)。據刊出的照片,該圖卷首有「清明上河圖」五字篆書,旁署「翰林學士趙孟頫題」,畫卷上方又有他人長題。收藏者聲稱:「我這幅才是真跡!」但其實,那只是上世紀後期倣冒已公布的故宮原本的魚目混珠之作而已,筆墨庸滯,無氣乏韻,僅略得其形。本來此圖原作肯定成於北宋末年,故《宣和畫譜》未及收錄,但該梁氏藏卷上竟鈐有「宋太祖、英宗的印璽」,豈非自曝其「假」?而報上引述的梁某之言還有不少常識錯誤,比如把卷首五字篆書說成是宋徽宗「瘦金體」的御筆親題,又說蓋在「明」字末筆上的車馬肖形印是張擇端的「張」字私人寶印,等等。

稍諳藝術史的人都知道,北宋畫院畫家上呈「御覽」之作例無作者款、印;就算退一步說,畫作既已呈獻,畫者又有何神通,可把自己的印章加蓋在皇帝趙佶或元代趙孟頫所題的字跡之上?而畫卷上方所謂南宋「涼州太守楊如壽」的長跋更出現諸如「趕集」等近代口語,破綻百出,令人失笑。查實,類似的所謂「趙孟頫題本」之《清明上河圖》近年於市面流傳已非止一卷(按,登入網址http://38time.artjoey.com/link/chingming_1.htm可見廬山真面),梁氏收藏者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東施效顰,「畫虎類犬」,並無價值可言。

 總之,《清明上河圖》原作真跡從古至今僅得一卷,絕對毋庸置疑。

 2010年5月15日草於港島天南海北之樓

 (作者周錫,曾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現專事研究、創作。)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清明上河圖》的「雙胞胎」疑雲 (2010-05-26) (圖)
藝堂上下:宜為詞牌譜新曲 (2010-05-26)
豆棚閒話:為人不可效白隱 (2010-05-26)
來鴻:最愛城河 (2010-05-26) (圖)
更正啟事 (2010-05-26)
歷史與空間:董小宛的美食世界 (2010-05-25) (圖)
豆棚閒話:古代清官懸物示廉錄 (2010-05-25) (圖)
來鴻:敬悼陶大鏞教授 (2010-05-25)
詞話詩說:小團圓 (2010-05-25)
歷史與空間:四種醉──從四篇香港新高中「中文科」宋代作品說起 (2010-05-22) (圖)
遊蹤:台灣「書坊齋」書店有感 (2010-05-22)
文化觀察:歷史,是用來消費的? (2010-05-22) (圖)
文訊:戲劇通識睇──戲劇藝術賞析工作坊 (2010-05-22)
「第三隻眼睛:高行健的戲劇與世界」講座 (2010-05-22) (圖)
劉楓、梁平波書畫展浙江開幕 (2010-05-22) (圖)
歷史與空間:客家婦女為什麼不纏足 (2010-05-19) (圖)
亦有可聞:古代的「偽娘」 (2010-05-19)
豆棚閒話:誰促成了起義者 (2010-05-19)
遊蹤:芝加哥有個「畢卡索」 (2010-05-19) (圖)
歷史與空間:西漢時期最牛的釘子戶 (2010-05-1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