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美味方丈記》從歷史到瑣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6-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武俠文:武俠

 陳舜臣這名字,香港讀者應該很陌生。

 作為日本作家,他以中國歷史為題材,寫敦煌,寫三國,寫中國近代史,都不是受香港讀者歡迎的日本文學;即使是同樣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日本作家,後來的田中芳樹,要較他更受歡迎。

 但他是先驅。陳舜臣之後,中國歷史才成為日本文學的重要題材。

 然而拿起最近的中譯本,卻是一本《美味方丈記》,陳舜臣夫婦談家中吃喝瑣事。

歷史小說家

 說陳舜臣是日本作家,應該沒有錯。1924年出生於日本神戶,祖籍福建,原籍台灣。日本出生,但家裡仍然是中國式生活,說中文,寫漢字。1945年因中日戰爭改變國籍,回台灣生活,1949年返日,1990年再次取得日籍。很曲折的人生。

 陳舜臣36歲時才正式發表作品,以推理小說起家,曾獲江戶川亂步獎;43歲時發表《鴉片戰爭》,從此開始以歷史為創作題材。

 在《美味方丈記》一書中,他提到寫《鴉片戰爭》時曾閱讀林則徐的日記:「林則徐從北京抵達廣州的第二日,曾寫道『夜作家書一封,托福州的琉球館客商信局帶閩。』」他以此推斷,在百多年前琉球已跟福建、廣州有頻繁的往來。

 以中國歷史為題的日本文學向來十分受歡迎,作家田中芳樹、酒見賢一、塚本青史等,都是暢銷的中國歷史小說作家,而陳舜臣則是這一類型小說的先行者。

 他從《鴉片戰爭》開始,近代中國、清朝、三國等,都是他取材的年代。《美味方丈記》不是歷史小說,卻仍處處透露出作者的取向。

 他寫河豚,可以拉扯到吳越之爭,在這兩個國家的爭霸期間,西施作為政治上的工具,成為越王勾踐成就霸業的犧牲品。他說:「所謂西施乳指的是河豚腹部白色的部分,因此西施乳也成為河豚的別名。」

美味考證記

 《美味方丈記》是陳舜臣與妻子蔡錦墩的對談集,既稱「美味」,書中所談種種話題都與食有關,可以說是一本飲食札記,既有食物的烹調方法,也有與飲食相關的種種典故與傳說,甚至有烹調手法的考證。

 陳舜臣說,現在的所謂「滿漢全席」,都不過是騙人的玩意。於是他在文中分析,為皇帝準備御膳的廚子手藝如何,計算清朝滅亡至今的年份。他在文中這樣寫:「廚師的修煉歷程,需要經過三年清掃、兩年切菜、兩年切肉、三年火候控制。因此,大概二十五歲以下的人連小跟班都排不上。這麼算來,有過御膳烹飪經歷的廚師,年齡現在應該在八十五歲以上了。」如果算上要獨當一面、能夠負責御膳的大廚,起碼應該已是百歲老人,「如此高齡的老廚師做的菜,你敢吃嗎?」(編按:陳舜臣此書結集於1973年。)

 書中不少地方均可見陳舜臣那股「考證癖」。作為歷史小說家,這種「癖好」大抵是不可或缺的。從歷史的考證,到不同地方風俗的考證,《美味方丈記》並不是單純的飲食書籍,而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侃侃而談的見聞錄。

 單說粽子,作者便提到不同地方的粽子各有不同。單是他家中,他來自台北,妻子蔡錦墩是台南人,這兩個地方的粽子製法便有所不同。台北的粽子配料要放栗子,台南則放花生。丈夫對放花生感到不可想像,妻子也驚訝為甚麼要放栗子。考證成癖的丈夫便翻古書,找到晉朝人周處所著的《風土記》新編中的一句「以菰葉裹黏米,雜以栗」,大感台北配栗方是正宗製法。

 這些描寫的是夫妻二人的生活瑣事,讀來雖淡然,卻頗有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味道。

袁枚當客席

 陳舜臣的歷史小說包括《諸葛孔明》、《耶律楚材》、《太平天國》、《曹操——魏曹一族》等,在日本均是暢銷書。華文讀者較熟悉的,還有《敦煌之旅》、《小說十八史略》等。香港讀者以前能夠閱讀得到的,基本上是台灣的譯本,本土的翻譯,就只有1987年三聯書店出版的《敦煌之旅》,及已結業的博益出版社出版的《鴉片戰爭》。

 《敦煌之旅》是遊記,雖然被歸類為歷史小說家,陳舜臣的作品卻頗多元,例如這類遊記還有《絲綢之路》,而《美味方丈記》則是在雜誌上刊載的專欄。

 根據作者自述,書名來自孟子的「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內容則以飲食為軸,談到甚麼食物,隨手拈來的,是雜以記述中國內地不同省市的相關風俗,或台灣,或日本的風土人情。

 陳舜臣夫妻二人藉蚢嚚芠o扯出中國和日本文化的諸般不同—其實更多的是陳舜臣侃侃而談,妻子多較注重在食物的製法方面—例如談魚生,從中國古時吃魚生到現代失傳的原因一一推理,從「膾炙人口」的說文解字,談到寒食節與飲食衛生無不拉上關係;而書中亦經常出現一位「客席」食評家—袁枚,並且屢屢引用袁的著作《隨園食單》,可見陳舜臣對飲食的講究及對袁枚的崇拜。

 《隨園食單》談「腹魚炒薄片甚佳」,他在談鮑魚時便加以引用,更指「鮑魚要切薄了炒,不過再薄也不能失去鮑魚肉質豐腴的特色。」陳舜臣說烏冬與雲吞,不忘引用袁枚提到的鰻麵,一種用鰻魚肉和麵粉揉製的麵條;還有掛滷、海參的烹調、食物的搭配等。看一本《美味方丈記》,就如一本飲食大全與古代文化的集成,在細細碎碎的生活瑣事中,讀來叫人對作者夫婦的生活更感興趣,而不是美食。

 此書收錄的文章刊載於《Sunday每日》雜誌,結集於1973年,距今已經三十多年,然而那些生活的味道,卻沒有過時。

相關新聞
人人齊起動 搞作心頭愛 (圖)
馮美基 為了大家開心 (圖)
一口曲奇
高世章 香水瓶的浪漫生活 (圖)
「尋香記」古董香水瓶展覽
李冠然 環保傢具顯匠心 (圖)
立體動物模型化身為環保傢具展
《美味方丈記》從歷史到瑣事 (圖)
書評:從河到岸的路途 (圖)
書介:政府管治能力與香港公務員 (圖)
書介: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 (圖)
書介:金融的邏輯──當代中國創富之道 (圖)
書介:最後六任港督的聲音──就職、施政、離任 (圖)
書介:巴哈末世密碼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 芻議高考作文 (圖)
翠袖乾坤:他朝君體也相同
跳出框框:「波,係圓鵅C」
琴台客聚:從扮醫生到露械
杜亦有道:紓緩神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